開學第一課,北航教授陳虔與展覽路一小學生暢想人工智能未來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手機會變成什麼樣?」「倫理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後天習得的?如何讓AI具備人的倫理?」9月2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走進展覽路一小,與同學們共同進行一場關於人工智能的遐想。這是由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開展的「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活動之一,展覽路一小2100餘名學生參與了此次活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為展覽路一小同學講授「開學第一課」。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為展覽路一小同學講授「開學第一課」。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同學們大膽想像人工智能的未來

在「張三和李四把王五家的地瓜分掉了」這句話中,到底是二人分掉了「地瓜」?還是他們瓜分了「地」?「人類可以通過語境準確地理解,但是人工智能可能會混淆。」講座中,陳虔向同學們介紹了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到「聽說讀寫」和「思考」的,並以這句話為例,向同學們解釋「分詞處理技術」在許多領域有著重要應用。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的生活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大家不妨大膽想像,未來的手機會變成什麼樣?」除了講授科普知識,陳虔還帶領著同學們共同對未來展開遐想。

「也許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可以直接控制手機」「未來可能戴上智能眼鏡就能彈出畫面」「那時候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很發達,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連著終端設備」……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大膽展開想像。

陳虔和展覽路一小學生共同想像未來的手機形態。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陳虔和展覽路一小學生共同想像未來的手機形態。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其實,我也只敢想像一下未來5-10年人工智能發展。互聯網的出現也不過短短30年時間,已經讓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敢想像再過20-30年,人類社會會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變成什麼樣子。」陳虔說道。

陳虔告訴同學們,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把人類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知識都學了一遍。「大概兩年前,人工智能的智商(IQ)還不及人類。而目前已經和人類持平了。未來,人工智能很快就會超過人類的智商,會比我們更加聰明。」陳虔提到,「區別在於,人工智能還不能理解人類的情感,而世界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情感來連接運轉。」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精神

陳虔還向同學們講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一些危機。「大家思考一下,未來還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陳虔告訴同學們,在未來,人工智能將代替大量重覆性勞作,而難以取代的是一些創造性和溝通類的工作。

此外,倫理危機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更大挑戰。「倫理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後天習得的?如何讓AI具備人的倫理?」陳虔提到了「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兩個關鍵詞。

「科學精神,是指不迷信權威,保持懷疑批評,不斷創新進取。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技術一定要不斷髮展進步,即人工智能技術應該不斷地發展。」陳虔對同學們講到,「科學一定要有邊界,要有倫理人文。AI的發展方向不能脫離人類的倫理,在發展AI技術的過程中,要符合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

展覽路一小學生向陳虔贈送小禮物。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展覽路一小學生向陳虔贈送小禮物。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陳虔的講座也讓展覽路一小的學生們對人工智能有了更多思考。「人工智能如果被賦予了太高的智慧,是不是可能取代人類?」「我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AI能思考,聽了今天的講座,讓我更有興趣去研究這方面的內容」……同學們紛紛向記者表達了自己聽課後的感受。

展覽路一小的裴子瑄在聽課後,也對「科學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我覺得我應該在未來努力去研究人工智能方面的內容,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