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看門頭溝:在詩情畫意中感受傳統文化
9月2日,「迎接新中國成立75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門頭溝區專場在京舉行,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出席發佈會,介紹門頭溝保護、挖掘和活化利用的情況。據悉,由單霽翔作為遊曆探秘人的20集系列節目《老單遊京西》播出,節目中門頭溝的靈山秀水、古刹名寺、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吸引了眾多觀眾。
門頭溝位於太行山與燕山的交會處,山區面積佔比大,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是首都渡假旅遊最熱門的目的地之一。據悉,近年來,門頭溝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山區「生態+文化+區位」優勢,文旅農林商體融合發展,推動詩情畫意門頭溝建設,打造百花深處京西秘境,成為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文化資源,成為轉型動力
單霽翔介紹,他很早就對門頭溝區有所瞭解,早期對燒造官窯琉璃的琉璃渠等傳統名村瞭解較多,近期拍攝《老單遊京西》,尋訪門頭溝名勝古蹟,優美山水,感受「詩情畫意門頭溝」,遇到了許多驚喜和感動。「門頭溝是北京鄉土文化資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區,‘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門頭溝鄉土文化意象的真實寫照。在永定河文化滋養下,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古村文化、古道文化、史前文化等十大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文化脈絡,這些文化資源既是地區文旅產業轉型的源動力,也為文旅深度融合、文化惠民利民提供了豐潤的精神滋養。」
京西妙峰山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地,單霽翔介紹,門頭溝民俗既傳承著傳統的民俗遺存,又蘊涵著各時代民俗文化的豐富營養,妙峰山也被譽為「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發祥地」。「這次拍攝《老單遊京西》,我親身感受了傳承400多年的國家級非遺妙峰山廟會的震撼場面,這個廟會堪稱華北規模最大的傳統民俗廟會,同時廟會也很好地輻射帶動了周邊景區、民宿、餐飲等文旅業態的發展,遊客逛完廟會,可以去妙峰山高山玫瑰園感受千畝玫瑰園的瑰麗景象,還可以到平西情報聯絡站,感悟抗戰里那些隱秘與偉大的故事。
古村古道,感受歲月留痕
門頭溝區古村古道資源豐富,區域內有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個中國傳統村落、14個北京市傳統村落。單霽翔介紹,這些古村猶如散落在京西山間的明珠,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底蘊詮釋著北京古鎮古村的獨特之美。今天,古村落也越來越多地融入新的業態和文旅元素,讓古村落煥發了新生機,成為文化賦能、文旅融合的經典案例,也是資源變資產的生動實踐。
京西古道,則是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單霽翔說,「過去說遺產,多是點狀的,一橋一塔,就是一個古蹟。今天則越來越重視線性遺產,典型的如絲綢之路、大運河等。京西古道也是一個線性文化遺產,貫穿了門頭溝全境,現存38段、全長約684公里。這些在門頭溝的山水間密織著的縱貫東西、橫聯南北的眾多古老道路,按主要用途來劃分,有商道、軍道、香道,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有西山大路古道、玉河古道、妙峰山古香道、齋堂川軍事商旅古道、百花山香道等。」
近年來,門頭溝挖掘古道文化,推動京西古道修復、保護與提升,打造了多條古道主題的精品線路,串聯了馬致遠故居、韭園等周邊景區、美食、農業等資源。單霽翔說,「京西古道是往複無窮在山水間踏出的史書,它記錄了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時代躍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融合,也守護著北京城的煙火人間。踏上這條古道,就彷彿感受到了歲月留下的歷史迴響,非常地神奇。」
千年窯火,點燃鄉村活力
門頭溝的琉璃渠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素有「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的美譽,自遼代起就有琉璃燒製的歷史,元明清三代,一直承擔著皇家琉璃燒造的責任。
「琉璃渠燒製的琉璃,裝點了古都北京的色彩,撐起了古建絢麗的屋頂,大家熟知的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等皇家殿宇、園林,琉璃構件都是從這裏燒製出來的。經過吻作、釉作、窯作等二十多道工序鍛造出的琉璃的光韻,訴說著門頭溝一個個美麗的傳奇,也形成了傳承700餘年的琉璃文化。」單霽翔說。
單霽翔介紹,他和琉璃渠的緣分很早就已經開始,「我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時候,就非常熟悉琉璃渠。因為琉璃渠的琉璃窯,不止是一個文物古蹟,還是一個依然在發揮作用的生產單位,故宮的每次修繕,都要使用琉璃渠村燒製的琉璃瓦,讓我非常欣喜的是,在門頭溝區委區政府的強力推動和市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昔日的琉璃瓦廠蝶變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建成了一座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了琉璃燒製技藝的傳承基地,繼續裝點著首都的絢麗畫卷。琉璃渠村還有琉璃星穀、琉璃博物館等,在那裡,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琉璃文化,既能感受到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也能感受到新農村的新活力。」
門頭溝是北京知名的文化大區、文物大區,單霽翔表示,在門頭溝這片文化的沃土上,一定能夠結出更充盈的文化碩果,讓老區幹部群眾從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好推動地區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