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能手錶接連「翻車」 該做點「減法」了

作者/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編輯/  孫妍

開學季的「必備物品」是什麼?除了書包、文具、書籍等,兒童智能手錶幾乎成為標配。開學前夕,不少電商平台上的智能手錶銷量明顯提升。

從家長的角度而言,為孩子配一款兒童智能手錶,最主要的是為了方便聯繫,以及看到孩子的定位。的確,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家長,比如大一點的孩子放學可以自己回家,讓家長和孩子都有相對自由的空間。

但是,大多數兒童智能手錶的功能不斷做「加法」,多到讓人眼花繚亂,聽音頻、刷步數、攢積分,甚至還有交易功能,幾乎等同於智能手機。一方面孩子獨自在外離不開智能手錶,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沉迷於智能手錶中的娛樂功能,於是家長不得不「鬥智鬥勇」。

兒童手錶太「智能」真的好嗎?答案是否定的,有的學校已經禁止兒童智能手錶進入校園,學生如要和家長聯繫,只能使用老人機,從學校的角度看,手錶太「智能」會讓學生分心。

然而智能手錶僅存在功能多的問題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最近,關於智能手錶給出「尷尬答案」的事件登上熱搜,有網民爆料其向小天才兒童電話手錶某軟件提問「中國人誠實嗎」,卻得到「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最虛偽的人」這樣「毀三觀」的回答。小天才對此回應,該回答系第三方軟件提供,目前軟件已下架整改。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不久前也在微博上發文,就360兒童手錶答疑時出現爭議言論道歉。因為360兒童手錶在回答「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嗎」時,也出現了「毀三觀」的答案。

兒童智能手錶的用戶群體是誰?在我的身邊,使用智能手錶最小的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比較多的則是小學生或者中學低年級學生。這一年齡群體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思維方式往往直觀而簡單,容易接受並相信來自外界的信息,尤其是當這些信息以他們熟悉和喜愛的形式(如智能手錶的語音回答)呈現時,給他們的印象尤其深刻。因此,當智能手錶中給出不恰當、「毀三觀」的回答時,孩子們很可能會被誤導,對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不良影響。

在理想化的願景中,AI問答可以解答孩子們天馬行空的疑問,就像一個知識寶庫。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AI問答的表現屢屢出現偏差,其輸出的虛假或錯誤信息,如同潛伏的「地雷」,可能誤導孩子的認知發展。

實際上,早就有人憂慮,依賴互聯網搜索結果的AI問答,會不會蛻變為散佈誤導性、煽動性虛假信息的源頭?如今看來,這並不是杞人憂天。生成式人工智能雖然發展迅速,但全球都面臨著一個嚴峻挑戰:即「幻覺現象」頻發,就是有時人工智能會無中生有,輸出不切實際或錯誤的信息。

看一下兒童智能手錶的廣告,AI往往成為產品宣傳的亮點。然而,當AI在實際應用中頻頻「失手」,從智能助手淪為「人工智障」的尷尬境地,這不禁觸動了家長們的敏感神經:能否安心地將孩子的成長託付給內含AI技術的產品?這份擔憂,無疑是科技進步與兒童保護之間亟待平衡的課題。

兒童智能設備,由於其使用群體的特殊性,在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後續使用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被賦予更高的安全標準和道德責任。就內容而言,應該內置嚴格的內容過濾機制,確保兒童接觸到的信息是健康、積極、有益的。

兒童智能手錶接連「翻車」事件,也暴露出兒童智能設備的監管嚴重缺失,內容的安全性和適宜性並沒有受到嚴格監管,或許部分產品內置的軟件或功能未經充分審查便上線,導致不良信息有機可乘;其次,監管機制的滯後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兒童智能設備的功能和形態日益迭代,而相應的監管法規和標準卻未能及時跟上,導致監管空白,漏洞頻出。這種「技術先行、監管滯後」的現象,加劇了兒童使用智能設備時的風險係數,出現更多的未知與不確定。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錶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5歲—12歲的兒童數量約為1.7億,兒童智能手錶的市場普及率約為30%,基本上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孩子戴兒童智能手錶

不少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智能手錶時都有一種感覺:為什麼要有那麼多功能,家長的基本需求就是聯繫孩子、實時定位、影片通話,最多加一個支付功能,方便給孩子一點零用錢,但要找到功能簡單的智能表真的不容易。過多的功能可能帶來更多的風險和干擾,也增加了出現故障和安全漏洞的可能性。

面對那麼大的特殊用戶群體,兒童智能手錶在保護孩子安全、便於家長和孩子聯繫的初衷上越走越遠,需要重新審視智能手錶的設計理念和功能佈局。

有時,簡單一點不是壞事,「少即是多」是一種智慧。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微博  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