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資產超3700億元,「中國神船」資產整合後起航

「南北船」合併五年後,中國船舶集團啟動了資產整合行動,旗下兩大市值千億級上市公司官宣合併,「中國神船」將揚帆起航。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聯手9月2日晚發佈公告,一場旨在通過換股吸收合併的重組大戲拉開序幕。重組完成後,「中國神船」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規模將再上一個台階,合併總資產一舉達到3762億元(只計算上市的資產)。

多位專家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船舶製造業帶來了新機遇。許多船東開始關注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船舶產品,開始應用自動化、數字化技術來提升船舶的智能化水平。

但與此同時,在智能化、數字化的浪潮中,造船行業同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供應鏈複雜多變等嚴峻考驗。如何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有效控製成本,構建穩定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成為所有船舶製造企業必須直面的課題。

「南北船」合併五年後中國船舶集團再整合

追溯往昔,我國在建國初期的1950年便設立了重工業部下的船舶工業管理部門,歷經數度機構調整與革新,最終孕育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1999年,這一龐大體系迎來戰略性拆分,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拆分為兩家「南北船」,其中「北船」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南船」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集團」)。

歷經20年發展後,「南北船」在2019年再度合併,重組成中國船舶集團,世界第一大造船集團誕生。而今,距「南北船」合併已五載有餘,中國船舶集團啟動了大規模資產整合戰略。

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這兩家市值均突破千億大關的「旗艦」上市公司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從經營範圍來看,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有不少重疊之處。雙方在重組公告中提到,重組是為了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興裝強軍主責主業、加快艇舶總裝業務高質量發展、規範同業競爭、提升上市公司經營質量。

重組後,「中國神船」的規模將再上一個台階。

中國船舶財務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

中國船舶發佈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總資產達到1743.42億元,中國重工發佈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總資產達到2019.74億元。這也意味著,二者合併後上市部分的總資產將達到3762億元。

中國重工財務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

截至9月3日收盤,中國船舶、中國重工的總市值分別為1561億元和1136億元,雙方的總市值合計達到2697億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稱,兩大船舶巨頭重組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資產、營收增加,還在於通過資源整合和業務優化,重組後的企業將在技術、管理、資金等方面形成更強的綜合競爭力,能夠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和競爭。

合併或助推中國造船業高端化升級

如今,世界航運市場持續高位運行,不僅如此,造船市場的熱度也在持續。

據奇勒臣數據,截至2024年6月底,奇勒臣新船價格指數187.23點,較2020年市場啟動時的121點上漲55%,距離歷史最高191.6點僅一步之遙。

對於當前全球造船行業景氣度高漲的主要原因,王鵬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和貿易的增長,航運市場需求激增,特別是散貨船、集裝箱船、LNG船和油船等船型的需求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全球船隊的平均船齡在增加,許多老舊船舶面臨更新換代的需求,推動了新船訂單的增長。

在此背景下,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業績不斷上漲。

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360.17億元,同比增長17.99%,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營業收入344.46億元,同比增長22.39%;實現歸母淨利潤14.12億元,同比增長155.31%。

中國重工實現營業收入221.02億元,同比增長31.05%;實現歸母淨利潤5.32億元,同比增長177.13%。

而隨著國際社會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綠色船舶成為市場的新寵。許多船東開始訂造符合環保標準的船舶,以替代老舊的高汙染船舶。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船舶製造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許多船東開始關注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船舶產品,應用自動化、數字化技術來提升船舶的智能化水平,推動了高端船舶市場的繁榮。

王鵬介紹,目前我國造船企業已經具備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包括大型集裝箱船、油輪、LNG船等。這些高端船舶不僅技術含量高,而且附加值也高,為我國造船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而此次重組也有助於推動中國造船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提升在全球造船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價值。

仍存成本上揚、供應鏈壓力大等風險

資產規模數千億的「中國神船」起航,前路如何?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稱,當前造船行業面臨勞動力成本攀升和供應鏈壓力較大等多重挑戰。

中國船舶半年報中也提到,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355.08億元,同比增加 18.57%,主營業務成本 326.88億元,同比增加17.51%。

同時,行業面臨的供應鏈壓力也較大,部分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應短缺問題仍然存在。這些挑戰都對造船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王鵬提醒稱,造船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供應鏈的行業。目前全球供應鏈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地緣政治風險、貿易保護主義等導致供應鏈壓力增大,影響了造船企業的生產和交付。一些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的供應也面臨緊張局面,影響了造船企業的生產和交付進度。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王鵬認為,造船企業需要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關係,並尋求多元化的供應渠道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而隨著全球對環保和安全要求的提高,造船企業需要在生產過程中更加註重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這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

伴隨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高技術船舶如LNG船、大型集裝箱船等的佔比不斷增加,這對造船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船企業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造船企業還需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推動船舶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