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的「聲音密碼本」

「這是裝滿一擔糧的一副扁擔,大家可以來感受一下這個重量。」

伴隨現場講解員的邀請,一位身材高大的男記者闊步上前,嘗試著扛起扁擔,顯得有些吃力。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的「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福建線活動採訪調研團走進三明市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這是採訪調研團親身互動的一個場景。

寧化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南段東麓,曾是中央蘇區穩固的戰略後方,有著「紅色糧倉」之稱。當地百姓累計為紅軍捐獻了20多萬擔(1擔相當於120斤)糧食,僅1934年就捐獻10萬餘擔。寧化縣黨史辦主任伊仕鵬說:「這20多萬擔糧食,都是百姓們從一粒米、一口飯中省下來的。」

老區的百姓不僅在戰爭年代為紅軍籌糧造紙,還在和平時期積極為革命歷史文物保護作出貢獻。

總攻擊、預備衝鋒、緊急集合、包抄、靠攏、散開……走向正在展陳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每一項指令都有相對應的號角聲,曲目量達340多首,其複雜程度堪稱「聲音密碼本」,不容任何泄露、遺失。現場講解員介紹:「這本號譜的主人羅廣茂1930年參加紅軍,曾在朱德同誌身邊擔任司號員,始終用生命保護著這本號譜。」得益於羅廣茂母親的珍藏,這份已是國家一級文物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才能夠完好保存至今。

《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顯示,紅軍的不同指令都有相對應的號譜。人民網 李唯一攝《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顯示,紅軍的不同指令都有相對應的號譜。人民網 李唯一攝

說著,講解員觸控大屏幕上的「總攻擊」處,現場響起嘹喨的衝鋒號角聲,一瞬間,彷彿回到槍林彈雨的戰場上。

「這是總攻擊的號譜,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衝鋒號’。其他的號譜,也可以在這裏點擊後聆聽聲音。」講解員說,館內不僅保存著號譜原件,還通過數字化技術錄入每項指令的號聲,豐富展陳內容,吸引遊客以互動形式瞭解軍號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是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的「鎮館之寶」,這本號譜的主人羅廣茂曾使用的號嘴也被保存下來。人民網 李唯一攝

「戰爭年代通訊條件不發達,軍號在信息聯絡、鼓舞軍心、實時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吹號員為了確保傳遞的號聲準確,經常練習到嘴巴潰瘍。」寧化縣長征出發地遺址保護中心主任邱明華說,這本泛黃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本最完整且正規出版印刷的紅軍軍號譜,也是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的「鎮館之寶」。

邱明華介紹,近年來,寧化縣共爭取近3825萬元經費投入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工作,先後增補47處紅色遺址,挖掘梳理紅色故事,打造長征精神現場教學點,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已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紅色主題場館之一。

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人民網 李唯一攝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人民網 李唯一攝

自2021年開館以來,來到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學習參觀的人次超過70萬,越來越多的遊客沿著這條基地內一條標註著長征關鍵里程碑的「時間軸」向前走去,重溫這段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一首充滿希望的《如夢令》在寧化孕育而生。時隔近百年,「風展紅旗如畫」的寧化正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讓「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先輩事蹟激勵老區人民,在新時代長征路上欣欣向榮、續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