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圖新版上線,打造全球首個全域服務地圖
近日,高德地圖新版 V15 正式發佈,服務範圍全面擴展,服務體驗全新升級。此次高德地圖獨家上線的北鬥衛星無網導航和衛星求救功能,服務覆蓋廣大的無信號區、無路區以及無人區,而依託新版推出 3D 立體地圖功能,則在微觀視野下的商圈熱力、樓層指引、城市動態一目瞭然,這也標誌著高德成為全球首個全域服務地圖。
據悉,V15 新版基於高德地圖在技術和服務上多年的積累和沉澱,此次升級推出了車道級領航、北鬥衛星無網導航、衛星求救、3D 立體地圖、AI 領航員、性能提升六大功能,進而滿足用戶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場景下的服務需求。
無路區、無網區也能用高德地圖
中國地形複雜多樣,很多區域沒有路網覆蓋,以中國四大無人區為例,面積加起來超過 39 萬 km²,佔國土面積約 4%,是最危險最艱難的區域之一,被稱為「生命禁區」。而佔全國總面積 33% 的山地區域,路網覆蓋也極為有限,戶外愛好者一不小心就會迷失山林。
針對用戶可能在無信號區域、無路區甚至無人區的出行、郊遊或探險活動,高德 V15 新版上線衛星求救功能。用戶進入無路區時,高德會提示全程記錄足跡,返程時用戶可選擇沿足跡原路返回;途中遇危險,衛星求救功能還能發出包含精確定位的有效求救信息,救援力量能夠獲知求救者準確位置和軌跡,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無論是有網絡信號還是無網絡信號,衛星求救功能都已覆蓋。無網場景下,高德地圖與手機廠商、衛星通信運營商合作,實現了高可靠的極限場景實時衛星通信技術,利用北鬥衛星定位,連接天通衛星通信,從而實現一鍵發送求救信息的能力。
不僅如此,在應急部國家安研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指導下,高德地圖還聯合藍天救援隊、曙光救援同盟、綠舟救援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越野車分會等機構,成立國內首個基於地圖平台的「救援互助聯盟」,集結專業救援力量,輔以高德地圖科技加持,共同提升野外救援效率。
除了無人區、無路區極限環境,長途自駕也經常途經沒有網絡信號的區域,如因導航卡頓,錯過一個出口往往就要多開幾十公里。高德地圖 V15 版本推出北鬥衛星無網導航,智能識別途中網絡不佳的風險區域,預加載導航信息,當網絡信號不穩定時,自動切換到無網導航模式,真正做到了服務全域覆蓋。高德地圖無網導航已覆蓋全國上百萬個網絡風險點位。
全球首個車道級領航功能上線
隨著人們出行頻次的增加,和出行半徑的擴大,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駕駛場景日益增加,而高速路、快速路的路況又具有極高的複雜性和不可預知性,此次高德地圖 V15 推出全球首個地圖平台車道級領航功能則緩解了這一情況。
車道級領航基於高德地圖在交通出行領域多項核心科技,依託自主研發的時空感知大模型,並應用時空計算引擎,對未來交通情況進行推演預測,為車主提供更快車道推薦。車道級領航最大特點是實現了「超視距」感知,比肉眼看的遠,且不受傳感器等物理部件的限制,能「穿透」周邊車輛,幫用戶「看見」更遠的道路情況並提前給出行車建議。該功能車道級領航目前逐步覆蓋全國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段,支持大部分安卓與鴻蒙系統手機。
對駕車用戶來說,導航不僅要精準智能,還要更懂自己。繼「小高老師」後,V15 新版推出多位 AI 領航員,應用大模型技術,可隨心定製形象、聲音、性格,新版本還支持用戶使用家人或朋友的聲音形像個性化定製,生成專屬的領航員。
行業首創 3DGPT 生成式地圖
地圖作為現實世界的映射,為了讓用戶「眼見為實」和「秒懂」,微觀視野下的動態和靜態信息該如何呈現, V15 版本也做了相應升級。
高德地圖 V15 推出 3D 立體地圖,山河湖海栩栩如生,周邊生活快速可達,城市動態一目瞭然,給用戶呈現打開地圖就是煥然一新的感覺。
全行業首次推出的可達圈功能,更會治癒眾多容易選擇困難的用戶。比如,用戶找附近地點時,周邊可達圈會像小雷達一樣,迅速鎖定附近好吃好玩和便利設施,可達圈半徑可以手動調節為 5/10/15 分鐘腳程,快捷方便,一目瞭然。用戶想逛街時,周邊商圈會以熱力圖標的形式出現在眼前,放大進入熱區即可查看商圈詳細信息。用戶到達商場時,立體化地圖能幫忙迅速識別方位,一目瞭然看清店舖位置及樓層信息。
這一切效果和展示,很大程度基於高德地圖獨立研發的 3DGPT 地圖技術。高德地圖行業首創 3DGPT 生成式地圖,打造抽像逼真的城市圖景,通過一張圖全自動建模、抽像還原,即可生成立體圖像,支持 360 度旋轉查看。高德地圖還應用神經渲染技術構建城市細節,自由縮放移動旋轉地圖,讓城市每個角落都能身臨其境。
據瞭解,此版本 App 的性能也持續提升。數據顯示,V15 新版較以往,啟動速度提升 89%,使用流暢性提升 90%,存儲空間佔用減少 50% ,省電超過 30%。
作為國民級應用,高德地圖始終站在科技前沿,以其卓越的創新能力和領先的技術優勢,持續拓展服務邊界,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和生活需求,致力於讓以 AI、3DGPT 為代表的新技術普惠更多用戶,服務更多用戶,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