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天地之和也

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序乾坤,樂和天地。這也是中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所在。

新的時代環境下,傳統禮樂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近日,《非遺里的中國》第二季浙江篇在全國熱播,邂逅詩畫江南。節目中以「微、妙、圓、通」音色為主要特徵的浙派古琴備受讚譽。殊不知,浙派古琴的起源,與平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地處東南一隅,卻以其獨特的樂文化魅力在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讓我們掀開平陽禮樂文化的神秘面紗,來一場古今穿越。

初秋的陽光細細碎碎灑在通福門的城樓上,古城牆散發著純樸柔和的光芒,青石步道的盡頭,幾位老人怡然自得聽著特色的「桐詩」,婉轉悠揚的曲調唱著子女孝順、夫妻恩愛、神話故事,將世間百態悠悠道來。

一千多年前,也有同樣的樂聲在城牆內響起,那也曾是平陽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平陽第一次與音樂結緣頗具神話色彩。平陽古稱橫陽,縣城在現在的昆陽鎮。晉代平陽尚有防風部落遺民,這些被蔑稱為「防風鬼」的山越人,身材高大,不拘禮節,經常赤腳坐在修建不久的城門上。當時的橫陽縣令賀韜,製造了兩把神奇的木琴,一名嘯魚,一名恒壽。隨著他在縣衙的廳堂里彈奏起「嘯魚」和「恒壽」,琴曲悠然在天地間響徹,其音清瑩透亮幽微深邃,如日月經天;其聲蒼古雄健古樸粗獷,如江河行地。彈著彈著,防風人聽到琴聲受到感化,在廳堂里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樂書》卷一一九《琴瑟下》述稱:「琴之於天下,合雅之正樂,治世之和音也。故六馬仰秣者,伯牙也;鬼舞於夜者,賀韜也。」平陽縣令以琴聲教化百姓的事蹟,被後世典籍廣泛傳頌,《樂書》中更是將其與伯牙琴聲一起稱為「合雅之正樂」。

《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載:「橫陽令賀韜得吹台之桐,為琴二:一曰嘯魚,二曰恒壽。」吹台即今溫州吹台山,古時盛產桐木,為製作古琴的優質材料。

在平陽這片土地上,至今仍流傳著牛筋琴的製作技法。這種被譽為「天下第一琴」的樂器,也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工具。牛筋琴採用純手工製作,其琴弦以牛筋為原料,琴架則以梧桐板和紅硬木為材料,經過削木、裝框、上琴弦、安竹碼等步驟精心打造而成。

樂,所以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也。如今平陽的音樂,也是社會和諧之音,傳遞正能量,引導人們向善向美。

橫陽江水流淌不息,流轉到了有桑治一代,中國音樂史上史詩級的耀眼星星,在平陽上空升起。郭沔,一位影響數百年音樂史的琴師。

桑治代以詞見長,詞和樂而唱,琴壇也迎來中國歷史上的活躍時期。當時曾有兩個流派較為知名,一個是偏於「剛勁」的「京師派」,一個是偏於「纖麗」的「江西派」。郭沔吸納二派之長,加以融會貫通,開創了「平淡清越」「質而不野,文而不史」風格的「浙派」。

衡嶽煙雨,雲影天光,浪捲飛雲,水天交融,月冷水寒,蒼茫夜色。這是郭沔創作的古琴曲《瀟湘水雲》中描寫的意境。據《神奇秘譜》載,他「每慾望九嶷,為瀟湘水雲所蔽」「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誌」,因此《瀟湘水雲》落筆上弦之後,便成了大曲,這在古曲中獨一無二。

自元至明清,平陽琴藝未斷,優秀琴家輩出。元代平陽處士許此翁,居鳳奧許峰,曾在碧山堂側建涼亭燠館,閑暇彈琴歌詠,以琴書為樂。《平陽縣誌》載,淨明寺高僧有元禪師雅好古琴,夜深演誦經文,白天焚香撫琴。元明之際,蘇伯衡曾記平陽古琴大師林文卿軼事:「其日逍遙長林曲水間,或援琴作《秋鴻》一闋,翛然有塵外之趣,見者疑為神仙雲。」

如今,在平陽縣城,古琴愛好者們還不定時舉辦浙派古琴文化雅集。去年12月,該項目入圍省文旅廳《文化雅集試點培育項目名單》,溫州僅3例。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 ,大家以琴會友,七弦尋覓知音。一聲梧葉,一點芭蕉,滴滴霏霏,琴聲半入江風半入雲,不覺九凰山暮,秋雲暗幾重。不知不覺,一曲又開始了。

《瀟湘水雲》琴意圖《瀟湘水雲》琴意圖

兩張古琴,一首古琴曲,千年歷史蕩滌著樂曲幽韻。

「吳頭楚尾二十秋,滿耳絃歌聲未絕。」從古老的漁鼓、木偶戲到現代的樂隊演出、音樂會,平陽的樂文化在融合中不斷創新。

承襲古韻,雁山鼇水悠揚絃歌。眾多浙派古琴傳人,都把平陽視作浙派古琴發源地,常來平陽尋根溯源。古琴名師崔吉雲先生、程紀之先生、劉明有先生先後來到平陽,創辦琴行,教授技藝。平陽民間也湧現出如聽鬆、東嘉等琴社,合力打造古琴文化。當地政府還組織古琴教學、古琴演奏會、古琴進課堂等公益活動,下一步計劃在坡南七弦溪畔建造古琴台,創辦郭楚望浙派古琴藝術節,以提升古琴文化藝術的傳播熱度。

與時俱進,線上線下共融共生。平陽音樂文化展現勃勃生機。這裏,樂隊演出、DJ喊麥、音樂會等活動輪番上演。平陽鳴山村非遺文創音樂節更是火爆一時,吸引全國各地的音樂人。互聯網上,漁鼓詞《姑勸嫂》獲點讚5000多次,各音樂特色網紅帳號如繁星璀璨。同時,通過數字化保護實現資源的開放、共享,通過文字、圖片、音頻、影片等可記錄和仿真還原手段,實現對音樂的傳承和保護。

跨越國界,唱響文化自信強音。今年以來,平陽音樂文化創作精品頻出,打造《七品芝麻官》《雙下山》《春草闖堂——行轎》等3個精品傳統小劇目,改編創作木偶南戲摺子戲《白兔記——井台會》,打磨提升經典木偶兒童劇《金鳳凰》。平陽木偶戲作為平陽特色劇種,主動參與中華文化交流傳播,在法國、盧森堡、西班牙、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交流演出,名聲遠播海內外,有力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同時,還積極邀請國外友人來平陽,觀看體驗木偶戲的製作演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