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浙」里有名醫 「蚌」發新活力

今年夏天,17歲的王航(化名)又重新拿起心愛的籃球,站在闊別已久的球場上,揮汗如雨。

就在三年前,家住蚌埠市固鎮縣的王航,因為膝關節的疼痛,反反復複困擾他很長時間,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籃球夢。

在杭州打工的父母,帶著他輾轉各大醫院就診,醫生卻仍無法給出一個結論,基本考慮是青春期的生長痛。然而,除了運動多了疼痛,晚上也會時不時痛醒。

「最後到了杭州,浙大二院的醫生考慮是骨樣骨瘤。更沒想到的是,老家蚌埠就有名醫,於是第一時間決定回老家手術。」王航的父親說,得知浙大二院骨與軟組織腫瘤專家嚴曉波在蚌埠常駐,他直接買了返鄉的高鐵車票,決定回蚌埠治療。

最終在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浙大二院安徽醫院),嚴曉波團隊與天璣機器人默契配合,為孩子快速、精準地完成骨腫瘤的定位和切除。

浙大二院骨與軟組織腫瘤專家嚴曉波運用天璣機器人為患者手術。蚌醫大一附院供圖浙大二院骨與軟組織腫瘤專家嚴曉波運用天璣機器人為患者手術。蚌醫大一附院供圖

「不用跑到浙江,就能讓浙江專家做手術,簡直太方便了!」王航的父親感慨道。

一直以來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是製約分級診療、影響人民群眾醫療獲得感的難題。為此,我國目前建設了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安徽省,目前獲批的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已全部開診,優質醫療資源離老百姓的距離更近了一步。

「大病不出省」的目標如何實現?跨省、跨區域就醫減少了嗎?當地老百姓的滿意度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過程中,都得以體現。

2022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打造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項目——浙大二院安徽醫院。

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黨委書記錢誌剛稱,浙大二院已分批次派駐管理及醫護骨幹65人,其中含常駐人員28人,專家指導37人次,通過推動「管理、技術、品牌」三平移,全面提升皖北地區診療技術和服務能力。

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在蚌醫大一附院指導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蚌醫大一附院供圖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在蚌醫大一附院指導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蚌醫大一附院供圖

開展骨腫瘤新技術近10項,填補了皖北區域骨腫瘤空白;高質量完成28項新技術、新項目的平移工作,其中8項新技術為安徽省首例;累計完成11個名醫工作室簽約揭牌,簽約揭牌數居安徽省同類項目醫院前列……談起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兩年的成就,錢誌剛如數家珍。

記者看到,在蚌醫大一附院門診部,醫院劃出獨立區域,設立浙大二院安徽醫院門診專區。在候診區,你會聽到五湖四海的口音。

如今每週三、週四來到這裏坐診,成為浙大二院腫瘤內科副主任、浙大二院安徽醫院副院長邱福銘的固定行程。兩年來,他最大的感觸是,隨著診療的規範化,醫院的知名度、群眾的滿意度在不斷提升。

今年1—7月,浙大二院安徽醫院門診專區接診患者達31005人次,已完成全年目標量(5萬人次)的62%;獨立設置的浙大二院安徽醫院甲乳過渡病區、消化腫瘤過渡病區兩個病區出院患者達5064人次,其中三四級手術佔比超過92%;同時,該院骨腫瘤手術較同期增長33.28%。一個個數據證明著邱福銘的話,並非虛言。

「在蚌醫大一附院,我們看到了非常好的、雄厚的骨科技術基礎,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的契機下,深度發展學科建設,提高蚌醫大一附院在皖北乃至安徽整個地區學科的影響力,這裏的技術平台這麼好,未來可期。」邱福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