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姚震球:中國雜交水稻緣何被印上非洲國家紙幣?

中新社長沙9月5日電 題:中國雜交水稻緣何被印上非洲國家紙幣?

——專訪袁氏種業副總經理姚震球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傅煜

2018年,中非合作「八大行動」提出,中國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實現糧食安全。在一批批中國援非農業專家努力下,現已有20多個非洲國家種植雜交水稻。為銘記中國專家和雜交水稻的突出貢獻,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在面值最大的2萬阿里亞里紙幣上,印上了中國雜交水稻圖案。

地處雜交水稻發源地湖南的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與全球多個國家開展雜交水稻業務合作。在非洲,他們以馬達加斯加為中心,拓展尼日利亞、安哥拉、幾內亞、堅尼亞等國,形成了雜交水稻全產業鏈,是中國與非洲開展雜交水稻業務合作的代表性企業。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專訪該公司副總經理姚震球,講述雜交水稻走進非洲的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一粒中國雜交水稻稻種,需經哪些環節才能在非洲落地生根?

姚震球:為讓雜交水稻落地非洲,袁氏種業從品種試種示範開始,選育適合當地的雜交水稻品種並探索本土化種植方式。在得到當地政府支持或有合適企業合作的情況下,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同時培訓本土技術人員,讓當地人參與到雜交水稻全產業鏈各生產環節中來。

圖為袁氏種業專家在田間與安哥拉民眾探討雜交水稻種植。袁氏種業 供圖圖為袁氏種業專家在田間與安哥拉民眾探討雜交水稻種植。袁氏種業 供圖

根據不同國家和合作夥伴的實際情況,我們會從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水稻種植,到稻穀收穫、晾曬(烘乾)、儲存、加工和大米銷售等各環節進行技術指導或共同開發,以建立健全商業運營模式,最終實現雜交水稻全產業鏈的本地化。

中新社記者:目前,貴司在非洲地區的雜交水稻推廣情況如何?主要有哪些模式?

姚震球:目前,我們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21個非洲國家開展雜交水稻試驗示範工作,基於不同國家情況並考慮自身優勢等,選用四種雜交水稻推廣模式,以解決當地農田基礎設施不足、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管理粗放、資金短缺等問題。

公司+政府(國際組織)+農戶模式:政府或國際組織向我們採購雜交水稻種子免費分發給農戶,我們在農戶種植及稻米儲存、加工過程中提供技術等指導。

公司+金融組織(貸款)+農戶模式:小額信貸公司向我們採購種子並以貸款形式分發給農戶,農戶收穫後將種子款以稻穀(實物)還貸,小額貸款公司將稻穀交給我們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場。

全產業鏈自營模式:依託我們的技術和本土企業的資金、資源優勢,在當地大面積租賃土地用於雜交水稻全產業鏈開發。該模式是開發雜交水稻從品種選育到大米銷售的全產業鏈。

產業園模式:以農業機械化為主要勞動方式打造雜交水稻綜合開發產業園,實現大面積雜交水稻全產業鏈運營,並與相關肥料生產、農藥製造、食品加工等上下遊企業通力合作、產業互補。隨著產業園發展,今後將與更多農業企業合作,進行畜牧業、水稻產業、旱糧種植業等多業態共營,以開發更多優質農產品並進行加工出口創彙。

在馬達加斯加,我們通過前兩種模式組合,實現了雜交水稻育、製種,種植、加工及銷售的全產業鏈本土化覆蓋,馬達加斯加也成為非洲第一個實現雜交水稻商業化的國家;在安哥拉馬蘭熱省,我們與當地企業合作,正建設1萬公頃的雜交水稻綜合開發產業園;在尼日利亞卡洛斯州,我們與港企成立合資公司,開展雜交水稻全產業鏈自營。

中新社記者:中國專家在非洲推廣雜交水稻,主要有哪些困難?作出了哪些努力?

姚震球:非洲許多國家溫、光、水等資源豐富,有大量優質土地和充足農村人口,但水稻品種落後、單產低,普遍依賴進口解決糧食問題,適合且需要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

不過,雜交水稻在非洲推廣可謂困難重重。非洲國家普遍基礎設施落後,歷史原因導致營商環境較差,融資難問題不可避免。加之各國政治、文化、法律差異大,在非洲以中國國內思維定式考慮問題常會引起誤判,讓企業「水土不服」。在實際種植推廣中,非洲各國及一國不同地區氣候差異、獨有的病蟲草鳥鼠害威脅較大,需在當地開展雜交水稻科研育種和本土化栽培技術的探索。

面對這些困難,需要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解決辦法。如先做一些必要的試驗示範和基礎建設,主動與當地政府或本地實力企業尋求合作,瞭解當地法律框架;在當地開展種質創新、培育適合當地氣候環境和病蟲草鳥鼠害的新品種;針對當地農田基礎設施情況和農戶耕作習慣,探索雜交水稻本土化的栽培技術。如考慮安哥拉氣候變化對水稻生長影響較大,我們進行了多品種、多環境條件的試種試驗,希望在當地篩選出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為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需要多以生態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在每個生產步驟中,我們都讓當地民眾積極參與進來,語言不通,我們的專家就積極示範,從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到農機駕駛、維修等,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人。

圖為置身雜交水稻稻田的安哥拉民眾慶祝豐收。袁氏種業 供圖圖為置身雜交水稻稻田的安哥拉民眾慶祝豐收。袁氏種業 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雜交水稻是否讓糧食自給在非洲逐漸成為可能?

姚震球:種植雜交水稻,能讓非洲國家穩步實現糧食自給。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尼日利亞,當地七成人口從事農業,2014年水稻收穫面積309.6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2.18噸,每年需投入大量外彙進口大米。鑒於其溫、光、水資源等條件能滿足水稻高產需求,我們自2016年在該國進行雜交水稻試驗示範和高產種植以來,現已選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探索出適合本土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產量穩定在每公頃7.5噸以上。目前我們正在申報雜交水稻新品種審定,以在尼日利亞大面積推廣。按照每年推廣種植雜交水稻150萬公頃、每公頃增產3噸計算,每年可增產稻穀450萬噸,可逐步滿足尼日利亞對大米的需求。

在自然條件優越的馬達加斯加,可耕地面積3000萬公頃,且當地具有種植水稻和食用稻米的傳統,種植雜交水稻是其農業發展的優選。目前該國每年水稻種植面積約150萬公頃,單產每公頃僅2至3噸;每年進口大米20萬至40萬噸,每年用於進口大米的外彙,佔出口收入的5%至8%。而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表現出產量高、抗性好、耐淹耐旱、米質好等優良特性,我們已通過該國審定的五個雜交水稻品種,單產都穩定在每公頃7.5噸以上,對比當地品種有著絕對的產量優勢,雜交水稻在該國已累計推廣種植超過75000公頃。2017年,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官員還特意來到長沙,將該國一張印有中國雜交水稻圖案的紙幣贈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表達對中國水稻專家的謝意。

2019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姚震球(中)陪同袁隆平(右)接待前來考察的幾內亞比紹時任總統祖斯·馬利歐·華斯(左)一行。袁氏種業 供圖

若更多非洲國家像這兩國一樣,政企通力合作,利用好本地資源優勢,掌握雜交水稻種植技術,逐步提高糧食產量,不僅能保證本國人民溫飽,還有餘力向周邊國家出口糧食。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雜交水稻在增進中非民眾之間的交流交往方面有何促進作用?

姚震球:雜交水稻切實幫助解決非洲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現已不僅限於單一的種子出口,而是包括種植技術在內的全產業鏈出口,讓當地民眾受惠。儘管與當地合作夥伴存在一些認知差異,但雙方始終保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共同探討、積極溝通的態度開展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種質創新、品種選育及本土化栽培技術的探索。雜交水稻已成為中非民眾溝通交流的橋樑和橋樑。(完)

受訪者簡介:

姚震球,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非民間商會理事、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行業導師,長期從事雜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廣工作。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