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牽手」海通證券:背後推手是誰,券商伊古達拿會否生變

傳聞3個月後,靴子落地。

9月5日晚,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雙雙發佈停牌公告,擬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股票9月6日起停牌。國泰君安宣佈,公司與海通證券正在籌劃由公司通過分別向海通證券全體A、H股換股股東發行A、H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併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早在今年6月,市場即有國泰君安合併海通證券傳聞流傳,彼時,國泰君安內部人士對貝殼財經記者否認了該傳聞。

本次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的合併,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併重組的首單。按照2023年數據測算,國泰君安合併海通證券後新機構的總資產、歸母淨資產將分別達1.68萬億元、3300億元,這意味著萬億券商「超級航母」來了。

同屬上海國資的兩家券商合併及整合需多長時間?合併後是否能扭轉海通證券業績頹勢?將對券商行業產生什麼影響?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汪煜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均超越中信成為行業第一。

方正證券分析師許旖珊指出,參考歷史經驗,自首次停牌至股權過戶完成約需曆時1年。

千億海通併入國泰君安海通業績連續下滑還陷高管被遣返風波

本次合併雙方均為頭部券商,不過二者規模還是有明顯差距。按今年上半年營收規模排行,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分別位於第四、第十,分別實現營收170.7億元、88.65億元。

隨著A股市場發行節奏持續放緩,券商投行業務收縮,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均在今年一季度及上半年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降。

拉長週期看,海通證券出現了連續業績下滑。2023年,海通證券私有化虧損中的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並在2023年四季度出現33.53億元的虧損,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超八成。其2022年年報也顯示,當年海通證券營收下滑39.94%,歸母淨利潤下滑48.97%。

海通證券業績下滑的態勢並沒有在今年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海通證券營收88.65億元,同比下降47.76%;歸母淨利潤9.53億元,同比下降75.11%,投行業務收入「腰斬」。

Wind數據顯示,按券商上半年營收規模排行,海通證券營收規模由去年的第五名掉到了第十名。截至6月底,海通證券集團總資產7214.15億元,歸母淨資產1630.28億元。

「千億海通」的困擾遠不止此,今年以來,海通證券更是因為高管被遣返回國、頻收罰單陷輿論「漩渦」。

今年4月,因作為格力債券「21格地02」「22格地02」主承銷商和受託管理人未對相關情況分析核查、盡職調查、報告不及時等,海通證券被廣東證監局採取責令改正監管措施。

同月,海通證券因涉中核鈦白定增項目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也因此被合計沒收違法所得78.94萬元,並處以697.5萬元罰款。

此次合併是否意味著海通證券迎來「新曙光」?方正證券分析師許旖珊認為,國泰君安、海通證券整體實力位於行業第一梯隊,合併後新主體券商資本實力、各業務競爭力均有望增加,長期成長空間打開。

合併推手是誰二者同屬上海國資委

早在今年6月,市場即有國泰君安合併海通證券傳聞流傳,彼時,國泰君安內部人士對貝殼財經記者否認了該傳聞。直至9月5日晚,兩家券商發佈公告正式確認了這一消息。

本次合併的另一項重要背景是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同屬上海國資。國內券商「三中一華」的格局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總部均在北京,華泰證券總部位於南京,上海亟須打造國際一流投行。

2023年12月,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貫徹〈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支持頭部證券公司加強業務創新、集團化經營、併購重組,打造一流投資銀行」。

「相關業務牌照面臨整合。」方正證券的研報指出,國泰君安旗下控股華安基金(持股51%),海通證券控股海富通基金(持股51%)、參股富國基金(持股27.775%),在行業「一參一控」監管要求下,相關牌照有望整合。

券商伊古達拿生變很難確定會否超越中信證券

兩家頭部券商合併,券商行業格局是否會發生巨變?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汪煜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分別為1.6萬億元、3311億元、1772億元,均超越中信成為行業第一;營收與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59億元、60億元,僅次於中信成行業第二(均為24H1)。

王劍輝則認為,國泰君安合併海通證券最多會對行業造成衝擊,但很難確定是否會超越中信證券。

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提及鼓勵行業併購重組、打造一流投行。今年3月證監會提出至2035年形成2至3家國際競爭力投行與投資機構;4月新「國九條」明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併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

今年券商併購重組大規模湧現,「浙商+國都」「國聯+民生」「西岸+國融」「平安+方正」「太平洋+華創」紛紛登場,但在此前券商併購潮中,多為中小型券商併購,頭部券商併購案例較少見。

對於國泰君安「牽手」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研報指出,本次整合或將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提速,有望迎來新一輪併購重組浪潮,優勝劣汰的趨勢愈發顯著。

1+1>2?整合挑戰尚存

資深券商行業人士王劍輝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所有整合的挑戰都是存在的,從歷史經驗來看,此類同等規模併購多數效果為1+1<2。」

據2023年財報,國泰君安的經紀、投行、資管、淨利息、淨投資收入佔比數別為25%、13%、15%、10%、33%;海通證券的經紀、投行、資管、淨利息、淨投資收入佔比數別27%、24%、14%、29%、1%。

在業務整合層面,許旖珊認為,海通證券投行業務實力較強,國泰君安在投資、衍生品業務方面佈局較為完善。二者合併後新主體投行業務競爭力有望躋身行業頭部、自營及衍生品業務發展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在人員整合方面,王劍輝表示,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合併後,體量上比任何單獨一家券商都要大很多,但並購併非直接合併相加,兩家公司組織結構、管理團隊、各部門人員都需要進行大調整。

年報顯示,國泰君安前三大股東是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21.35%、15.63%、7.66%,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國泰君安2023年年報截圖圖片來源:國泰君安2023年年報截圖

海通證券前三大股東則是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海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別持股26.09%、6.60%、4.86%。海通證券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

國泰君安現任董事長朱健自去年底任職,朱健曾任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局長助理、副局長,在入職國泰君安前,朱健為上海銀行副董事長、行長;而海通證券現任董事長周傑自2016年10月起任職,曾任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汪煜提出,海通近年來經營承壓,能否實現1+1>2效應有待觀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雨婷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