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汽車觀察:BBA濃度高,新能源難覓蹤影
一年一度的IFA德國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於近期舉行,雷科技報導團已經前往現場,發掘各家廠商的最新動向。展會現場彙聚了大量的前沿方案,以及在AI領域的重大突破。和MWC、CES不同,雖然近期也有不少數碼領域的品牌加入,但IFA展會的主角還是家電,聚焦的是家電賽道的新技術,跟汽車的相關性其實要更低。
雖然IFA展會上暫未出現於汽車直接相關的內容展示,但作為展會的舉辦地,德國其實是一個充滿汽車文化色彩的國度,也是汽車蓬勃生長的一片沃土。
新能源汽車時代,各路造車新勢力野蠻生長,熱度蓋過了許多有百年造車經驗的傳統車企,重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奪得了新能源賽道的話事權,也有了反過來影響傳統車企的能力。此前我們在MWC舉辦地巴塞隆拿觀察了一番,發現當地新能源汽車普及程度很低,補能設施的覆蓋嚴重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那麼,德國柏林的馬路上,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番景象呢?
BBA隨處可見,
本土品牌佔盡「主場優勢」
只能說不愧是BBA的「家鄉」,我們到達德國柏林當地的機場後,前來接機的接送車就是一款奧迪的A8L 50TFSI quattro。
這是奧迪品牌定位最高的行政級商務轎車,配備了行業公認最好的quattro四驅系統,國內售價一般在80-200萬元之間。A8L還有定位更高的55TFSI和Horch(霍希)創始人版,對標的是平治的S級和寶馬的7系產品。
這裏簡單提一下奧迪,這個傳奇品牌的車標設計起源於1932年,四個圓環代表了奧迪、DKW、Horch和Wanderer(漫遊者)這四家公司,緊緊相扣也代表著他們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
往返IFA會場和酒店的大巴來自平治品牌,這些擁有百年造車歷史的汽車公司,遠不止民用車型產品序列,他們在細分領域同樣是歷史悠久。圖片中的這輛平治大巴可能是平治旗下的高端旅遊巴士Tourismo,除此之外還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打造了像OC500、Tourrider、O404、O305這樣的商用車。
路上也有許多寶馬、平治的敞篷跑車,能看得出來,這個國家是和汽車有較深的交流的。當然,酒店附近也有一座平治的大樓,這幾天「三叉星」的標誌已經徹底印在心中。
自卡爾本茨打造了第一輛具備現代意義的汽車後,德國汽車工業命運的齒輪便開始轉動,憑藉過硬的工程質量和技術水平,德系車在汽車行業的影響相當深遠。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消費者對「德國品質」深信不疑。
雖然德國本土的小型汽車廠商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奧迪、平治、寶馬、大眾、保時捷,以及許多人很陌生的歐寶(OPEL)。歐寶在國內也活躍過一段時間,主要銷售Agila等緊湊車型,如今基本沒有在售車型。
這幾個品牌在柏林街頭可以說就是「馬路上的勞模」,出場率很高,這背後也有原因。
本土品牌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而且德國也是汽車的發源地之一,這對當地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張很有吸引力的名片,給他們支持本土自主品牌提供極大的信心。就好比國內,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崛起,許多消費者也開始改變觀念,開始大力支持國產汽車。
就拿近期的數據來說,2024年上半年乘用車總銷量達到147萬輛,大眾品牌在德國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11%,達到289218輛;寶馬品牌實現了2.7%的增長,銷量達到114690輛;保時捷品牌增長了19.2%,銷量達到21885輛。奧迪和平治雖有下跌,跌幅不算小,但2024年上半年銷量分別為104164輛、126874輛,幾家德系巨頭佔了總銷量50%以上,BBA站穩一線豪華不是沒有道理。
濃厚的汽車文化也是德系豪華汽車生長的溫床,需要知道的是,BBA背後各有一個特別的高性能部門(平治AMG、奧迪MTM、寶馬M GmbH),每一家在其歷史中都有某種形式的賽車隊。比如1954年Mercedes的第一支一級方程式車隊、上世紀80年代的奧迪B組拉力車隊,還有寶馬的各種房車車隊,這些車隊在各個知名賽事當中都拿到過傲人的成績。
看似德系豪車與賽車掛不上鉤,但許多民用車採用的技術,都是車企通過各種賽事驗證、下放並量產的,豪華汽車就是車企對這些賽事級工程技術的體現,並以高性能和高品質擔保。品牌價值也在諸多賽事中沉澱,百年時光就是這些豪華品牌最能打動有錢人的地方。
不限速公路和高性能汽車文化的存在,大排量高性能跑車盛行,平治的AMG、寶馬M系列、奧迪RS系列,都是經過特化,追求更高速度和操控境界的公路車,受眾更加廣闊,BBA以及其它跑車出鏡的機會也就更多了。
所以,BBA以及其它德系品牌在德國街頭的流行,就跟柳州滿大街五菱車差不多,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德國品牌在當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汽車製造和這個國家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換個角度想,德系車的盛行,恰好是當地市場對品牌和產品高度認可的一種表現。
缺少「土壤」,
新能源汽車難以生長
前面介紹了德國汽車製造,以及為何BBA會在當地如此流行。這些都是基於燃油車的角度來說的,新能源汽車的狀況截然相反,德國柏林街頭的新能源車其實很少。
新能源汽車普及需要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補能設施,這是一個先有雞再有蛋的問題,中國早期新能源汽車先行,但由於沒有對應的充電配套支持,車企根本無法投放到市場銷售,消費者普遍抗拒和不看好,一切皆因充電設施。
為新能源汽車創造一個理想的使用環境很難,國內持續大規模投入充電網絡建設多年,還沒達到媲美加油站的程度,可想而知有多難。2019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將投入35億歐元用以擴建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預計到了2030年時,德國將擁有700萬-1000萬輛電動汽車以及100萬個公共充電樁。
根據Chargemap的數據,作為德國的首都,柏林目前擁有超1700個充電站,分佈在城市各個區域,但對於當地約7萬輛的電動汽車來說,充電站的基數實在難以支撐新能源汽車的日常使用。
我們還關注到,有的特斯拉車主自帶充電槍,通過路邊的交流充電插口給車輛慢充,電費約為1歐元/千瓦時,還要額外支付高昂的停車費用。部分地區性的服務商可能會提供一些更有吸引力的條件,比如杜塞爾多夫市的電力公司提供的套餐,停車月租為3歐元,交流電為0.47歐元/千瓦時。
部分車企也會針對電動車用戶提供套餐,總體來說電動汽車的出行成本還是要比燃油車更低一些,但是充電的補能體驗遠不如燃油車,是當下無法忽略的事實。
另一個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當地汽車文化決定的。
電動汽車銷售方面,一般來說也有當地部門的補貼推進。按照原計劃,當地居民購買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可以獲得4000歐元的補貼,而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可以獲得3000歐元補貼,這些補貼由當地部門和車企各承擔一半。
只不過由於財政預算出現缺口,原計劃實施到2024年底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計劃,被迫在2023年12月提前終止。再加上新能源汽車售價普遍更高,現在在德國買新能源汽車並不划算。
和汽車文化有關的原因是,他們的汽車文化中沒有電動汽車的存在,當地對燃油車和燃油車製造技術更加推崇,不限速公路上,燃油車容易跑出更高的車速。各種因素疊加起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自然沒有想像中的高。
很顯然,以目前德國柏林的環境來看,還沒有適合電動汽車普及的「土壤」,當地有關部門沒有了新能源汽車補貼,充電網絡的覆蓋還不夠完善,新能源車在德國柏林街頭「水土不服」,推遲燃油車禁售節點,爭取更長的過渡時間,倒也不難理解了。
不過我們還認為,德國柏林電動汽車少,和產品力表現一般也有直接的關聯。
技術理念雙落後,
「本地人」壓力很大
說到電動汽車,海外消費者的選擇其實十分有限,大概就是BBA、特斯拉、MG等佈局了全球車型的品牌。近兩年國內自主品牌出海小有成效,出海了不少車型。我們在柏林街頭看到了蔚來的體驗中心,附近也有一家比亞迪旗艦店準備開業。
蔚來體驗中心中的主銷車型有ET7、ET5t、EL6(國內版ES6)、EL8(國內版ES8),除了EC系列外,基本都覆蓋到了,店員也在做補能體系和產品方面的營銷工作。其中EL6的當地售價為57750歐元(約合人民幣45.48萬元),比國內貴,但對比同在德國銷售的平治EQC(400 4MATIC版 71281歐元)和特斯拉Model Y(42990歐元起),其實有更大的競爭力。
基於NT2.0的平台特性,EL6標配了雙電機動力配置,蔚來的內飾和整車做工不遜色於這兩款車型,智能化也更符合一款新能源汽車的設計。
許多傳統車企的「油改電」轉型,本質只是換了一套驅動系統的「燃油車」,空間利用效率低下,綜合性能一般,智能化也遠遠被各種造車新勢力甩開。BBA雖然有在加緊研發適配純電動車的新平台和智能化體系,但目前都是一塊「大餅」,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會陸續落地,轉型動作的確有,只是太慢了。
在國內,BBA的新能源產品也頻頻受挫,還不得不加入價格戰內卷,雙重內耗。
事實上奧迪等品牌在幾年前就開發出了類似代客泊車的先進技術,只是傳統車企畢竟是個大體量的公司,許多前沿技術開發出來後,要更多去考慮穩定性、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決策過程會很長,並不像造車新勢力一樣說走就走,用市場反饋積累經驗。
這也就導致傳統品牌與新興造車勢力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距離被進一步拉大,智能化軟硬件儲備匱乏,在電動化上舉步維艱,是傳統車企們的現狀。因此,為了加速轉型,傳統車企開始和中國品牌加深合作,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平台,以及軟件技術,大眾和小鵬的案例依舊歷歷在目。目前德國柏林街頭還見不到小鵬汽車,但與大眾的合作,也意味著小鵬可以更方便地進入德國市場。
比亞迪在德國市場的銷量技術雖然較小,但增速很快,2024上半年在德國賣出1202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427%。毫無疑問,國產品牌出海,也在給德國本土的品牌「上強度」。
從佈局來看,德國的汽車品牌還沒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拿出更多實質性的行動,從一些新聞報導也可以得知,他們甚至還在堅持開發內燃機。
但無論如何,電動化這條賽道通向了未來,BBA必然不會放棄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寶馬最新的iX3、i5在歐洲市場甚至能跟特斯拉Model Y「掰手腕」,能夠看到他們在新能源的決心,只是我們認為,只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新能源時代的迭代速度太快,傳統車企還要通過各種辦法縮短與新勢力的距離,包括但不限於「反向合作」。
可能再過幾年,外國的汽車市場也會迎來大洗牌,不知道這些「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又能否在競爭中維持優勢呢?
9月6日-10日,IFA(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2024 盛大開幕。聯想、榮耀、TCL、海信、長虹、江波龍、時空壺、雲鯨、追覓、極米、當貝、倍思、綠聯、Insta360(影石)、大疆、徠芬等中國科技巨頭雲集柏林,即將在世界舞台上發佈新品秀肌肉。雷科技IFA 2024報導團前往現場探展,進行全程追蹤報導,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