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中藥餐飲是營銷噱頭還是真養生
8月中下旬,一場持續5晚的中醫藥夜市在浙江省安吉縣龍山體育中心正式「出攤」。把脈問診、針灸推拿、刮痧以及中藥養生特色茶飲品嚐等項目悉數登場。夜市原本計劃晚上六點半到八點半營業,但人氣過於火爆只好提前開場,八點半以後還難以結束,大夫們又「延長營業」好一會兒,最終才慢慢在人頭攢動、燈火通明中退場。
記者瞭解到,暑假期間,浙江、河北、安徽、廣東、湖南等地也推出了中醫藥夜市,各地市民熱情投入其中。中醫藥夜市只是中醫藥養生熱潮的一種集中體現,人們對中醫藥養生的關注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藥食同源理念的引領下,餐飲中中藥材的身影也越發常見。日常飲食中加入中藥材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嗎?中藥養生茶飲、食品應該怎麼選?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從業者、專家和消費者。
當中藥材與咖啡麵包奶茶相遇
傳統中醫養生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底蘊與廣泛的群眾基礎,且正與現代生活方式融合擴大影響力。近年來,中藥餐飲正在以多元方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不少大中城市都有了藥膳養生輕食館、中藥養生茶飲;諸多茶飲連鎖品牌上架了藥食同源材料的「國潮中式茶飲」,同仁堂、長春堂等中藥行業老字號也紛紛推出「中藥+茶飲/咖啡/奶茶/甜點」;一些餐飲品牌連鎖店,也大量上新產品打出藥食同源的旗號,吸引顧客。
北京國貿附近新開了一家吐司店,招牌吐司叫「參司吐司」,店家稱,其中添加了長白山高山人參和優質甘草。此外還有多款添加了枸杞、茯苓等中藥材的產品。不遠處還有一家同類型的中藥餐飲小店,兼賣養生茶飲和養生麵包。
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南院門診大廳,開了一家主打養生歐包的「藥食坊」,產品有百合山藥包、黃芪養生包、阿膠軟歐包、養生黑芝麻包等添加了中藥藥材的麵包,價格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此外還有配套的養生健康茶飲。
在各地的藥材藥品特產展覽交易會上,在以中醫藥大學為主的高校學生的創業策劃書中,餐飲+中藥的產品研發也越來越多,中藥點心、草本飲品等種類豐富,都在試圖在自家產品中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年青人的健康需求助推中藥餐飲熱
在某個以分享、互動、購物和品牌營銷為主要特點的社交平台上,截至今年5月,「中醫養生」詞條總瀏覽量為32.06億,創作參與人數達到81.22萬。
眭婕是安吉縣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擅長經方,中醫外治法,治未病理念調理減重等代謝性疾病和女性月經病。這次安吉縣中醫夜市「出攤」,她接診了許多在婦科和減重代謝調理等方面有困擾的市民。
「到中醫院看病需要掛號,有時候可能還掛不上,還要請假來,來了可能還要等好一陣才能看上。夜市就比較貼近人們的生活了,我們義診,市民晚上逛到這裏,看到了排個隊,就可以直接和醫生交流。」眭婕說,「雙向奔赴,群眾也有機會瞭解中醫診治的過程與內容。」
普通夜市上的娛樂項目,在中醫夜市被針灸刮痧體驗、中醫藥知識競答科普代替;普通夜市上的小吃酒水,在中醫夜市上被各種中藥茶飲、中藥點心代替。「煙火氣」和「草藥香」融合在了一起,其中,中藥茶飲體驗相當聚集人氣。
「我們看門診時,患者對鼻炎護理、護眼、護嗓的需求量最高,還有就是睡眠不好、皮膚不好、想要祛濕,針對這些我們開發了各種中藥茶飲,如清嗅茶、菊花茶、柔肝明眸茶、解憂益眠茶、葛根清脂茶等。」眭婕說。
中醫院在夜市設置中藥茶飲科普和品嚐攤位,短時間內可以聚集大量民眾品嚐,之後顧客如果決定購買,這些中藥茶飲就會以茶包的形式被出售。「現在有很多年青人對這種茶飲感興趣,想要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方式改善自己日常習慣和壓力帶來的健康短板。」眭婕說。
「第一次見到這種店,感到很新奇。」生活在北京的27歲馮敏週末逛街時,被一家中藥奶茶店吸引,進店點了一杯「銀翹利咽奶茶」。「味道還可以,最近喉嚨不太舒服,就點了這個。」和傳統的中藥湯劑比起來,馮敏說:「想要喝點輕鬆愉快的,但是又不損害健康的。我更願意相信它是有效果的,即使只有一點點。」
經營養生茶飲的一位店主介紹,中藥奶茶的目標市場主要集中在年青人群體,特別是注重健康的消費者。他們願意為高品質的、對健康有益的中藥奶茶支付一定的溢價。
「許多年青人都認同自己或多或少存在濕氣重、脾胃虛等問題,購買針對這類問題的飲食產品和美膚養顏產品的年青人較多。」這位店主總結道。
中藥餐飲真的可以養生嗎
伴隨中藥餐飲逐漸「火出圈」,也有消費者表達了自己的質疑:中藥都要按照劑量服用,奶茶、麵包里的一點點中藥成分有用嗎?中藥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養生作用嗎?
與此同時,還有消費者反映,號稱添加了中藥成分的食品飲品,價格往往較高。市面上,38元1個的中藥冰淇淋、52元1個的中藥麵包售價遠超同品類商品。那麼,中藥餐飲是真有養生效果,還是一種營銷噱頭?
福建的90後林榮就對藥膳餐飲的功效較為糾結,「中藥奶茶和麵包都嘗試過幾回,但隨後熱情就減退了。價格和一般餐飲相比還是貴。」於是林榮開始轉向嘗試袋泡茶、固體膏狀中藥食品、瓶裝飲料類和衝泡粉末類的中藥茶飲,「網購便宜、量大,長時間喝一喝看有沒有效果。」
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認為,中藥餐飲是否「有效」的概念是模糊和相對的,「比如黨參具有功效,但含有黨參的食品是否具有功效和黨參的含量、品質直接相關」。
眭婕醫生對消費者選擇門店現製的、含藥食同源成分的茶飲提出建議:「中藥茶飲雖然是一種飲品,但它也是要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的。所以我們建議有條件的先到中醫門診,識別、確認了自己的體質——陰虛還是陽虛,氣虛還是血虛之後,再開一個合適的茶飲方,或者再去選擇自己合適的食品或飲品。」
在長春中醫藥大學讀研一的周子蕙告訴記者,她和她的中醫朋友很少有人買中藥奶茶、麵包、冰激淩。「一般用的藥食同源藥材大部分情況是吃不好也吃不壞的,不能拋開體質和用量看功效。」
聊到作為餐飲需要滿足的味覺要求和作為藥需要滿足的功效要求如何平衡時,周子蕙說:「我個人傾向於藥就是藥,飯就是飯。真有藥效的大部分都不太好吃,而市面上的餐飲要想被多數消費者接受,絕對不能放棄對口味的要求,所以大多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好喝,但只模仿出了中藥藥香,沒有實際效果;另一種是可能有一點效果,但不太好喝。兩者很少能兼得,價格倒是1+1>2。」
趙靜倡導正確認識號稱有中醫功效的奶茶、冰淇淋及麵包等食物,不要認為食用這些所謂的功能性食品可以增強體質。「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是健康的根本,如有疾病,科學、系統的治療是必要的。」
趙靜認為,中藥餐飲的興起代表了年青人對中醫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已經深入到衣食住行的日常各方面,這是讓人欣慰的。從創業者角度看,研發味道與功效兼具、又具有性價比的產品需要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並尋求與中醫藥專業人士的合作。她建議有誌於此賽道的創業者,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及人群的體質與喜好,研發有針對性的系列產品,也許更有市場。而對於受眾,在購買功能性食品的同時,趙靜建議大家應注重健康養生理念,將適合自己體質的中醫藥養生觀念真正貫徹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會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