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永遠是一項全球合作事業,浦江論壇上中外嘉賓熱議「共享創新、共塑未來」
創新,可以說是人類共同應對命運挑戰的「世界語」。9月7日舉行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開幕禮主論壇上,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馬克·禾爾樸達爵士引用中國成語「獨木難支」,來表達科技創新跨國界、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他說:「這意味著一根木頭支撐不起一座大廈,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學永遠是一項全球合作事業。」
從中國成語到世界語,從86歲的美國「四院」院士到90後中國女科學家,站上主論壇演講席的中外嘉賓無不回應著本屆論壇「共享創新、共塑未來:構建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主題。開放合作既關繫著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也應和著科技界對全球發展不確定性的高度關切。
難題無法靠一國之力解決,科研需要全球支撐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的前進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但人類未來的不確定性也無處不在。演講中,幾乎每位嘉賓都提到了氣候變化。在禾爾樸達看來,這個挑戰如此之大,甚至需要子子孫孫幾代人共同去應對。
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馬克·禾爾樸達爵士
而這,只是人類面對的諸多挑戰之一。「病毒不需要辦理護照和簽證,可它會搭乘飛機周遊世界。」禾爾樸達不無幽默地說。他認為,從細菌耐藥性導致的抗生素失效,到地球正經歷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從新病毒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活造成的衝擊,到不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所有這些全球性難題都無法靠一國之力解決。與此同時,能源科技、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空間科學等的發展將改變人們的生活。而新技術是把雙刃劍,需要非常審慎地對待。
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學者許金祥看來,越尖端的探索,越需要合作,「國際合作可以推動我們對宇宙的理解,跨學科合作可以加速基礎研究的落地應用」。許金祥研究的是一種名為「繆子」的神奇宇宙粒子,需要使用極為尖端的技術,「在實驗室中,我們測得的數據可以達到小數點後10位」。為了完成這些高精度實驗,他經常要去歐洲核子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機構尋求合作——離開國際合作,他根本無法推進自己的研究。
而且,「在大自然中,要捕捉到這些光,也離不開跨學科合作。」許金祥說,繆子成像有著廣泛應用,比如探測大型物體、分析地下結構等,但也需要地質學家、土木工程學家的攜手合作。比如,科學家就曾利用繆子成像探測,成功在埃及金字塔中找到一條從未發現過的密室。
「下一次登月」難度更高,創新突破引領生產力躍遷
「通用量子計算機挑戰人類的最高智慧,其研發難度高於人類首次登月。」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研製出通用量子計算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最強科技實力的象徵之一,需要物理學家、電子器件專家、計算機學家等各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久久為功。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則在演講中回顧了人類所經歷的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孕育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產業,引領了生產力的躍遷」。從國際上看,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而重大問題的創新突破,則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催生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源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
6年前,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集結號在浦江創新論壇上吹響。6年後,「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發起人之一、美國「四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利奴·賀特又一次站上浦江論壇演講席。在他看來,人類表型組計劃有可能促成生物學和醫學史上又一次範式變革,即將「疾病治療」的模式轉變至「健康管理」模式。而這一變革,有望改變快速老齡化、慢性病激增、醫療成本指數級上升等社會問題,並通過技術提升讓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數據驅動的健康醫療。這無疑是一次通過國際合作,孕育新質生產力、重塑健康產業格局的有益探索。
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重大創新成果更容易源源不斷地破土而出。師從施一公的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白蕊,年僅32歲已手握11篇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學術期刊)論文,曾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進入施一公領導的實驗室後,她逐漸明白了兩件事:科學必須習慣失敗,科研要有挑戰世界難題的勇氣。在勇攀科技高峰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了青年科學家身上的責任與擔當。
正是青年科學家勇於追求夢想的創新力和使命感,讓人類的未來充滿希望。禾爾樸達說,英國皇家學會特別重視促進青年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希望「讓沒有機會見面的人見面,讓他們聚在一起,產生長期的催化作用」,在他們未來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生涯中,迸發出持久的創新活力。
文:許琦敏 孫欣祺 劉琦
圖:邢千里/攝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