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對環境暴露更敏感,需提升對婦幼人群的防護

9月7日,2024年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為下一代添藍」空氣-氣候-健康科普活動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會上發佈《「為下一代添藍」婦幼人群如何應對空氣汙染科普手冊》,多位專家提出,對於嬰幼兒、兒童、孕婦等對空氣汙染更為敏感的人群而言,進一步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可以得到更大程度、更加完善的健康保護,同時應加強相關知識的科普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在致辭中表示,空氣汙染是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環境風險,也是可避免的全球主要疾病負擔來源之一。過去十餘年,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藍天,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收益,包括預期壽命的增加、健康風險的減少、醫療開支的節約等方面。展望未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雄心和減排行動,有望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可以促成健康風險管理的升級。在未來的空氣質量管理策略中,不僅要考慮全人群健康保護,還要考慮對脆弱人群的保護,特別是對婦幼人群的充分保護。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協同實現空氣、氣候、健康領域的多重治理目標、提升協同效益、最大程度保護公眾健康的重要機遇,需要和歡迎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

隨後進行的成果發佈環節,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代表研究團隊,解讀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研究的最新成果,並正式對外發佈《「為下一代添藍」婦幼人群如何應對空氣汙染科普手冊》。他介紹,從2012年底我國修訂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到接下來的十年間採取強有力的治理措施,包括「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及《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等關鍵政策,我國空氣質量得到了大幅改善,與健康息息相關的PM2.5暴露濃度快速下降。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 圖/主辦方供圖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 圖/主辦方供圖

薛濤在會上表示,空氣汙染氣像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首要因素之一,其危害性與高血壓相當。得益於對空氣汙染持續、有力的治理,我國PM2.5濃度已經迅速下降,由此帶來的健康收益值得肯定。但同時,治理仍不可鬆懈,比如頻發的野火、沙塵暴等異常天氣導致了顆粒物重汙染事件,氣候變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空氣汙染加劇。

薛濤還強調,全球疾病負擔評估方法可能低估了生命早期PM2.5暴露的危害。儘管空氣汙染影響全生命週期健康,但是環境健康風險高度集中在生命早期,孕婦和嬰幼兒對空氣汙染更敏感,更加值得關注和重視。基於此,備孕期婦女、孕婦及嬰兒應得到優先的科學保護。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