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如何演出新花樣

開票即秒空,場場都火爆。這不是流量明星的演唱會,而是鹿城區聯合溫州市越劇院在戲曲故里九山書會新推出的沉浸式越劇《鳳冠》。

近年來,沉浸式演出已成為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種重要形式。作為溫州首部原創沉浸式越劇,《鳳冠》就這麼「水靈靈」地來了。以「環境式劇場」為亮點,該劇創下開票每場平均上座率100%,大麥超9分口碑,在一眾社交平台火速「出圈」。

一個小劇場,一場僅有一小時的演出,在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觀演需求的當下,這一似已過時的「老戲」為什麼讓觀眾直呼上頭?這一全新演藝空間,又將如何為城市文旅再上大分?

去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打造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成為爆款,大量新觀眾湧入傳統戲曲市場。借力沉浸式越劇「出圈」契機,鹿城區在九山書會的南戲藝術空間內重建沉浸式小劇場,並量身定製推出《鳳冠》,旨在打破傳統觀演邊界,為戲曲故里添續芬芳。

夜幕降臨,觀眾如約而來,演員翩躚而至。繼全國首個戲曲生活市集後,於此方小劇場玩出戲曲「跨界」經驗的九山書會,又一次「秀」翻了全場,抓住「流量密碼」——

創新空間融合「實與虛」。360度可旋轉座椅,四面環繞表演下,經由舞美和音效的專業改造,每一位觀眾都能擁有VIP視角。近在咫尺的生死抉擇與發糖現場、根據節日隨時變換的彩蛋互動、不經意間觸發掉落的鳳冠道具……在這裏,依託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所營造出的視聽效果加持,現場直接聽取「哇」聲一片。

強調作品底蘊「真與情」。文藝作品只有向上向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獲得觀眾的情感認同和市場的推廣認可。基於對傳統劇目、經典故事和唱腔流派的傳承,《鳳冠》取材於崑曲《忠義烈》,體現以忠義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價值觀,在秦腔、京劇、川劇等劇種都廣為流行。早在2016年,溫州市越劇院就開始在此基礎上改編創作了越劇《鳳冠淚》,巡演8年積累深厚的群眾基礎。

重塑劇本創作「解與構」。對於在互聯網文化中成長的新一代觀眾而言,戲曲作品的觀演吸引力表達離不開立體生動的角色塑造和衝突迭起的情節設置。為此,溫州越劇院將《鳳冠淚》原本兩個小時的戲濃縮至一小時,採取倒敘結構演完主角周仁18年人生的悲歡離合,幫助觀眾更快「入戲」。

探索業態賦能「沉與浸」。中式庭院配以意趣景觀、戲曲雕花門楣加以布藝簾頭、屏風隔斷襯以寫意綠植……實際上,沉浸式觀演氛圍的營造,從候戲時就已經開始。南戲藝術空間一樓文化空間經過升級,打造出戲曲元素展廳、休閑藝術茶咖、戲曲專題交流會客廳等多元業態矩陣。點上一杯戲曲特調,欣賞桑治韻美學布展,觀眾提前置身戲劇場景中,與劇情形成「時空同步」。

科技飛速發展,傳統戲曲藝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沉浸式戲曲的興起,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更讓傳統戲曲人找到擁抱新時代的一種新途徑。

演出手法現代化。在保留原有劇種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多元的空間形態和變化的觀演關係,進行表演形式、舞台美術、音樂配器、戲服道具的革新,打破戲曲節奏慢、悶頭唱的刻板印象,就當代的觀眾審美作適應性的改變,常演常新。國家一級演員、溫州市越劇院院長黃燕舞認為,《鳳冠》展現了溫州對於沉浸式越劇的新探索,也是對傳統藝術在新時代下新面貌的新思考。以該劇為起點,溫越將持續為市場輸出「文旅+科技」「文旅+演藝」「文旅+文創」等現代化產品,打造城市沉浸式文旅新場景。

營銷方式多元化。在傳播運營層面,既要重視觀眾在演出現場的體驗,也要重視社交傳播的新需求。除主流媒體推送外,短影片成了傳播「新主場」,《鳳冠》工作團隊短影片工作號、演員短影片號不間斷在各平台發佈排練花絮、演員互動等主題影片總計169條,瀏覽量超353萬,相關話題量達405.5萬次,有效擴大戲曲的受眾基礎,《鳳冠》在大麥平台上架所有場次均被秒搶。

創作團隊年輕化。若要吸引更多的青年觀眾喜愛傳統戲曲,就要真正地走到青年中去,並給予青年文藝人才更多的展示機會。對此,《鳳冠》安排了6組周仁扮演者,最大程度地使用00後青年演員,令戲曲與青春熱烈相擁。其中還不乏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熟悉身影,由此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

沉浸式戲曲,給了觀眾走進「線下」的理由。演藝新空間,給了戲曲作品全新的生長土壤。

千年鬥城,如何以《鳳冠》為引,推動傳統戲曲傳承複興、激發文化產業新活力?以戲為媒、再續新篇,更需加強沉浸式戲曲演出與文旅深度融合,為產業發展勾勒更多可能,「老戲」不斷演出「新」花樣。

以城入戲,豐富演出場景。從一場戲推廣一座城,可以進一步利用小劇場聯盟空間、文化禮堂場地、城市文化地標等資源作為演出衍生駐場,打破藝術形式和場景的固有邊界,使演藝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延展和豐富,用最時尚的演出邂逅最美好的景緻,實現零距離的觀劇體驗和文旅互動氛圍。

以人傳戲,續寫文化新篇。立足溫州戲曲文化的獨特性,從溫州歷史文化中提煉適合戲曲劇種的創作主題,積極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戲曲人才,進一步探索沉浸式表演創新表達,著力打造更多戲曲IP精品,促進溫州文化基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以產成戲,推動產業集群。戲曲文化的繁榮發展,應與市民生活、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融合相生。借鑒九山書會打造南戲文化園的成功經驗,打造戲曲餐飲、娛樂、研學配套產業鏈,吸引市民、遊客在觀演之餘停留、打卡,充分發揮沉浸式演出對文化消費的賦能和帶動作用。

戲曲正青春,賞戲正當時!

我們期待,繼《鳳冠》之後,更多戲曲演出以更年輕的姿態、更青春的面貌、更流行的趨勢走上舞台、走入民心,以小劇場為載體,助力傳統戲劇創新「出圈」,打造戲曲融合文旅的新樣板,點亮「戲曲故里」潮流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