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或迎一波威士忌產能集中釋放,「本土化」是未來方向
中國酒業協會日前在首屆中國國際威士忌發展大會上透露,目前已有45家威士忌酒廠在我國建廠,其中26家投產;從產能看,實際蒸餾產量45000千升,總產能發展規劃250000千升。
威士忌對桶陳有要求,其中熱門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要求陳釀3年以上,這也意味著,三年後國內威士忌市場或將迎來一波產能集中釋放,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培育和消費需求速度如果跟不上產能擴張速度,就可能出現產能過剩,這也要求企業在品質和高性價比方面下功夫,同時也希望企業湧入新賽道,不要賺快錢,才能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威士忌產業面臨橡木桶、人才等資源的短缺,「做有中國特色的威士忌產品」「從原料、酵母、橡木桶再到存儲,以及釀酒技術團隊等實現全產業鏈本土化」成為威士忌行業專家、學者以及從業人士共同關注的方向,也是企業想要打開中國威士忌市場,在酒賽道佔領一席之地必須完成的課題。
國內威士忌市場十年增超4.2倍
公開資料顯示,威士忌作為舶來品,早在19世紀進入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的商務、娛樂活動的發展帶動威士忌品類的流行。調和威士忌也在酒吧、KTV等夜場消費場所備受歡迎。十年前,隨著單一麥芽威士忌進口品牌產品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帶動威士忌銷量呈現上漲趨勢。
隨著威士忌文化對國內市場的滲透和普及,疊加消費者對高品質洋酒需求增加,中國酒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威士忌的市場規模約55億元,同比增長10%,比2013年的12.88億元增長近4.2倍。2023年,中國威士忌總產能突破5萬千升大關,同比增長率高達127%,首次超越了同年度的威士忌進口總量3.26萬千升。
另據中國酒業協會最新發佈的《2024中國威士忌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中國進口烈酒量額呈上漲趨勢,威士忌量減價增,進口威士忌佔烈酒進口總額的20.8%,佔進口總量的26.3%,整體步入調整期。英國、美國、日本和愛爾蘭是中國進口威士忌的主要來源國。摩根士丹利此前發佈的報告也預測,到2030年,中國威士忌市場的規模將增長至150億美元。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表示,從20世紀初我國陸續建成一些威士忌酒廠,到如今已經構建成從上遊到下遊相對完整的鏈條。中國酒業進入調整轉型期,給威士忌等品類帶來機遇。
建廠熱背後產能過剩存隱憂
如此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規模,也讓更多企業和資本關注到威士忌賽道,希望在行業發展初期搶佔一席之地。
「未來的角逐不再是流通渠道,中國威士忌生產和項目建設正紛紛落地。」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元月介紹,據統計,已經有45家企業處於在建或投產、待建階段,覆蓋12個省市和自治區,其中投產26家、在建10家、待建8家、試運營1家。中國威士忌產能規模方面,中國威士忌行業實際蒸餾產能45000千升,總設計蒸餾產能80000千升,總產能發展規劃250000千升。
談及為何迎來國內威士忌建廠潮,一位威士忌從業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白酒多用於商務、宴請等佐餐消費場景,威士忌更注重休閑放鬆的消費場景,這給年青人更多飲用場景選擇。當下許多年青人不愛喝白酒,‘搶佔年青人第一口酒’也是資本紛紛投資建廠的考慮之一,還吸引古井、郎酒等白酒企業也紛紛跨界佈局威士忌賽道,或許都是為了提前搶佔威士忌賽道,進行品牌培育。」
對於郎酒入局威士忌賽道,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峨眉山高橋威士忌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楊也提到,為新興消費群體喜好,郎酒需要拉進和年青人的心理距離,培養新的消費群體。
威士忌對橡木桶的陳釀時間有要求,比如麥芽威士忌一般要求陳釀3年以上。這也意味著,目前投產的26家企業,會在3年後迎來一波威士忌產品集中上市期,是否會引發產能過剩等問題?
對此,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支彧涵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威士忌的消費人群逐漸擴展,這是當下產能擴充的背景,當紮堆建廠後,未來幾年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也會引發一定擔憂,但贏得市場口碑、不愁賣的產品一定是受消費者歡迎和產品品質過硬的品牌。同時,企業也應做好預案和市場培育,不打無準備之仗。
大芹威士忌創始人吳鬆柏也認為,「企業湧入新的賽道,不要賺快錢,才能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鈺之錦威士忌創始人仲崇滬表示,「不要急功近利,尊重市場和消費者。」同時,對於未來幾年是否會產能過剩的問題,他認為,「當市場培育與發展的速度趕不上產能釋放的速度,就會出現過剩的問題。」
全產業鏈本土化是方向
威士忌作為舶來品,目前在我國酒類市場還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分支。據英中貿易協會消費經濟行業總監郭然介紹,目前威士忌在國內酒類市場的銷售規模佔比低於1%,顯著低於啤酒、葡萄酒、白蘭地等品類。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林良才認為,儘管威士忌在國內市場份額大幅提升,但由於文化、飲食習慣差異,市場期模尚處於起步階段。同時,當下我國威士忌市場還面臨消費者認知不夠、上遊產能擁堵、市場空向被進口品牌擠佔等問題,這是國內威士忌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打開中國威士忌市場,全產業鏈本土化是方向。元月認為,做好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威士忌,需要企業從消費需求、消費場景、文化元素以及國產供應鏈、科研、人才培訓等多個角度找到探索本地化的方向。
一位不願具名的威士忌生產商告訴新京報記者,威士忌本土化要做好消費者口味和消費場景的研究,「比如威士忌的傳統消費場景主要是休閑品飲,目前我們也在嘗試研究威士忌如何與中餐搭配,開發適配佐餐場景的產品。」他還提到,釀造技術核心的團隊也需要本土化,才能更懂國人的消費口味。
在首屆中國國際威士忌發展大會上,來自協會、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對於威士忌中國市場的發展都提到,要將中國特色作為國產威士忌的品質和品牌特點。「做好中國特色的威士忌,需要在傳統威士忌工藝基礎上,結合本土文化,創新性的選用中國本地穀物釀造原料、酵母、存儲材料和工藝等,豐富威士忌的風味,形成本土產區特色。」林良才說。
威士忌社群平台百瓶相關負責人張雲介紹,根據平台調研,2024年上半年,國內出現威士忌建廠熱,疊加國產威士忌品牌開始裝瓶售賣,帶動國產威士忌在二級市場流通增加,意味著國產威士忌逐漸得到消費者認可。此外,她告訴新京報記者,消費者對國產威士忌期待主要聚焦在高品質、高性價比,擁有中國文化元素符合國人審美。
橡木桶短缺成挑戰
橡木桶對威士忌風味起到一定作用。傳統威士忌所需的橡木桶需要百年以上的橡木,而威士忌橡木桶的熟成至少需要兩三年。新京報記者瞭解到,目前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外威士忌企業都在嘗試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威士忌。其中,麥芽威士忌陳釀所需的容器橡木桶本土化就是其中一項。
憨桶匠橡木製品(煙台)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陳敬書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採用國產木材也有助於解決卡脖子的問題,「今年我們進口橡木桶所用木材價格比去年翻一倍,進口橡木桶價格波動以及停止售賣等都會帶來不利影響。」陳敬書對新京報記者說。
吉斯集團董事長、吉斯法烏品牌創始人孫傑也坦言,當下威士忌行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橡木桶,「隨著威士忌企業建廠、紛紛擴產,橡木桶需求量將面臨激增,目前已有進口資源價格上漲的態勢,我們也在探索使用國產的蒙古櫟橡木桶等,未來將繼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全球橡木資源有限,且再生速度非常慢,未來如果出現產業集中爆發,桶的短缺不可避免,威士忌行業很多都會採用風味桶,所以業內也在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木材品類嘗試不同的地域風味。」上海鼎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查巧玲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外進口的風味橡木桶運輸中保存不當,也會出現影響風味等問題。此外,她認為,企業理性看待用桶、選桶的時候,不應為追逐和跟風某一個熱門風味桶,或者把某一種風味桶炒到價格不理性的狀態,產業需要良性競爭才能持久發展。
標準完善助推行業發展
產業提升,標準先行。首屆中國國際威士忌發展大會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主任、黨組書記,國家製造強國戰略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紀正昆表示,中國威士忌本土釀造發展迅猛,產業正逐步從跟跑向並跑乃至領跑邁進。發展中國威士忌產業,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堅持以高標準引領產業發展,以高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提升中國威士忌的生產工藝和品質水平,為中國威士忌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撐。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2008年修訂的威士忌相關國家標準《烈性酒質量要求 第1部分:威士忌》沿用至今。2023年,全國釀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佈關於徵求《烈性酒質量要求 第1部分:威士忌》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
據悉,新修訂版有望今年底發佈,《烈性酒質量要求 第1部分:威士忌》標準意見徵求稿中對威士忌的定義、陳釀時間等作出具體規定,如麥芽威士忌陳釀時間不少於兩年,並要求在橡木桶中陳釀;單一麥芽威士忌則要求在橡木桶中陳釀至少三年;穀物威士忌則不會強調必須在橡木桶陳釀,但必須是木桶,陳釀時間至少兩年;風味威士忌則明確是飲料酒。
此外,中國酒協正在發起或待發佈的團標還包括中國威士忌產品認證規則、中國威士忌品鑒杯設計規範與通用要求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威士忌相關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完善,有助於全面保障行業的規範運營,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推動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唐崢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