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義務教國畫11年,他能讀懂老人內心對繪畫的渴望
赭石、翡翠綠、藤黃三色顏料分別擠出小粒,兌點水在調色板里攪勻,就變成劉軍最喜歡的那抹暗綠,暈染成宣紙上的柿子樹葉。用他的話說,要區別於那種俗豔的綠。不少學生受他影響,告別初學時大紅大綠疊加勾金邊的審美,偏愛克製的調色。
劉軍曾在天津美術學院就讀,專攻國畫,尤愛山水。2013年,時年27歲的劉軍到北京市順義區北石槽鎮辦了一個國畫班,主要教少年兒童畫畫,勉強掙點餬口錢。一位65歲的農村「空巢老人」找上門來,說自己看著心動,也想摸摸畫筆。劉軍不忍收學費,義務教授零基礎的她畫花鳥,延續至今。
2019年初,北石槽鎮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驛站「老年書畫班」成立,劉軍成為驛站的誌願老師,每週教下西市村的老人畫2個小時國畫,班里的學生從10餘人逐漸擴至60餘人。此後,劉軍相繼在其他村落的老年驛站義務教老年人學國畫,年紀最長的學生今年已近90歲。截至目前,劉軍的老年徒弟已有100餘人。
這些老人大多毫無繪畫基礎,但有的學生悟性極高,通過學習畫作還入選過省級展。於他們而言,靈感不需翻山越嶺去遠處尋,推開家門便是田地、果林、花草、家禽,畫畫素材觸手可及。
在劉軍看來,藝術不分老幼,學畫畫永遠不遲。他想讓更多的農村老人在畫畫中修身養性,親近藝術和真善美,讓晚年生活更有趣味。
老年藝術家
從北石槽鎮出發,途經數片玉米地,寺上村幸福晚年驛站就到了。一進門,便可以看見門口的書畫室,朝街那面是一大片玻璃窗,日光通透。
9月4日下午,來了12位老人,有的是本村的,有的是鄰村的。他們都來參加劉軍的國畫展示課。一坐下來,大家就將自己帶來的畫筆、顏料等裝備攤在桌上。起初,作畫工具全是驛站免費提供,後來,老人們樂意用自己買的,「順手。」一位老人說。
大多數老人的調色板底部都凝固著彩色膏垢,「畫家的調色板都是不洗的。」劉軍笑著解釋。赭石、藤黃、鈦白三色顏料消耗最大,其次是一些老人喜歡的牡丹紅。
劉軍的首個老年弟子李士雲今年已經76歲了,她從零開始跟著劉軍學了11年,現在可以稱得上水平精湛。如今她在北石槽鎮當義務國畫老師,閑來教其他老人畫畫。
雖說都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但弟子們在畫畫上各有自己的風格和想法。劉軍也尊重他們的創意,更不會規範他們的握筆姿勢,「畫出來就好。」
李士雲習慣站著畫畫,下筆乾脆俐落,用色大膽,最愛畫牡丹。「她的風格比較豪放,畫畫速度很快。」劉軍低頭,邊看她的畫邊點評。
80歲的曹淑琴學畫四年,戴著眼鏡精細調色,直至調出滿意的淡淡玫紅,才在宣紙上點綴。在劉軍眼裡,她的風格較細膩,對色彩敏感,下筆謹慎克製。到後面,曹淑琴畫的石頭模糊一團,劉軍點評,「唯一缺點就是石頭畫壞了,等會兒改的時候直接重墨,勾一遍,筆上的水少一點。」
56歲高秋雲的著色風格頗得劉軍精髓,不喜飽和度過高的色調,她才學畫一年,幾幅畫作便被放在驛站畫室展示。「她之前是做服裝生意的,有自己的一套審美。」劉軍說。
「梅花太實了,鄭叔叔你多蘸點水;玉芹阿姨,你注意一下梅花枝幹粗細的變化,你現在整體線條都是細的;肖阿姨,牡丹花葉子稍微大了點,如果小點,咱們的畫就非常完美了;豔紅姐的牡丹畫得很大氣,葉子沒上綠之前特別好,乾濕濃淡都有了,不需要過多顏色去裝飾……」劉軍悉數點評,並在宣紙上示範如何疊加畫梅花,呈現繁多而遮擋的花朵,「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虛實還有濃淡乾濕的變化。」
學生們聽得認真,微微點頭。劉軍又示範起如何畫竹葉和竹竿,在他看來,看似最簡單的東西最難畫,手要穩,下筆要幹脆,拖遝猶豫容易走形。
讀懂老人的渴望
春暖花開的時日,劉軍會拉四張2.4米長的桌子,擺在附近的桃林里,讓老年徒弟就地寫生。
春畫桃花冬畫梅,村里的老人對氣候、時節的變化極為敏銳,打開窗,週遭都是作畫素材,柿子、番茄、麥穗皆可入畫。藝術就來源於他們日常相伴的三餐四季。
與教小朋友不一樣,老年徒弟偏愛複雜的、有挑戰性的畫,「簡單的,他們畫多就膩了,提不起勁。」因此,劉軍常拿一些名家的複雜花鳥圖讓他們模仿,「也想培養他們的品味。」
劉軍曾向他們傳授過潑墨、大寫意為主的技法,讓顏色在宣紙上自然流淌,將窗外田地裡的黃土直接用來調成礦物質的顏色,染在紙上。老人們都覺得新奇,也樂意上手潑灑。
老人們能在晚年培養出畫畫的愛好,並為之投入時間和心力,劉軍覺得很寶貴,他想好好守護。不少老人曾對劉軍交過心,年輕時沒有畫畫的條件,覺得這份愛好很奢侈,想嘗試又帶有怯意。
劉軍聽了心裡犯酸,來自河南南陽農村的他,能讀懂農村老人眼裡對高雅藝術的渴望。他記得,十餘歲的時候,碰上青黃不接的時日,家人還得向鄰居借糧,無力負擔他的繪畫愛好,成年後他才系統學習畫畫。
在一些老人身上,劉軍好像看到了兒時那個渴望學畫的自己。他一直義務教農村老人畫畫,哪怕自己過得緊巴巴也決不收費。同樣地,他也收穫了很多善意。
來北京打拚的前4年,房東阿姨堅決不收他的房租,待他2017年創業成功才收。「日子過得很緊巴,那時候他一天花2元,一個月夥食費60元。當時聽到很心疼。」劉軍的妻子張芸說。少兒班的學生家長見他單身,介紹同樣愛畫畫的李遂鎮村民張芸跟他認識,最終兩人於2020年初結婚。張芸如今也在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驛站工作,幹點後勤的活。
將心比心
老年徒弟時常對這個小師父噓寒問暖。有的老人操心「劉老師」是租的房子、沒有田地,三天兩頭給他送來新鮮的蔬菜瓜果。「突然多了好多關心自己的長輩。」劉軍能感受到當地人的淳樸和真心。
「北石槽鎮的民風真的很淳樸。」劉軍覺得,十餘年來,身為異鄉人的他被當地村民視作了真正的家人。身為劉軍的第一位老年徒弟,李士雲待「劉老師」如親人,記得他最愛吃青椒炒雞蛋和麵食,每次來家裡作客,都會做他愛吃的。劉軍找對象時,李士雲還幫他參謀把關。李士雲覺得,畫畫的時光是心無旁騖的,她會暫且忘記孤獨的「空巢」生活,忘記農家菜園里的勞作,裝進眼裡的只有她喜愛的生動色彩。
不開課的日子,老年徒弟要在家裡做課後作業,畫好了將畫作發在微信群裡,劉軍會點評,老人們之間也常互相捧場,「大姐畫得好漂亮!」「大哥畫得真好!」
但老人們更希望得到劉軍的認可。「他們就跟小孩子一樣,也希望老師當面表揚,如果被誇獎,可開心了。」遇到性子靦腆的老人,他時常將「真棒」「厲害」掛在嘴邊,高濃度提供情緒價值,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有事不能來上課,老人們也會在群裡請假,像小學生一樣規規矩矩,「老師好,我今天感冒,不去上課了。」他們很珍惜免費學畫的機會,也很尊重這位誌願教他們的「劉老師」。
年齡最長的學生施煥鈞今年已近90歲,自2019年第一天開課,便幾乎沒請過假,拄著枴杖也要來。他的作品曾經入選過省級展,還曾遠赴西藏展出。對劉軍來說,學生獲獎,比自己獲獎還興奮。一些老人來時雖無繪畫功底,跟隨劉軍學上幾年後,有的畫作讓許多人眼前一亮。劉軍分析,因為沒有功利心、沒有壓力,老人的創作來得更加純粹和簡單。「畫畫就是畫畫,無關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
當下,劉軍也在認真打理自己的少兒繪畫工作室,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行,這也是為了更加從容地投身公益,教更多的老年人畫畫。
「畫竹子的時候,大家注意,手一定要硬放,手如果軟了,竹子出來是沒有力度的。」9月4日下午,劉軍一邊在宣紙上示範,一邊講著,老人們圍在他身邊,認真看著、聽著。不遠處,午後的陽光打在牆上的一幅學生的畫上,麥穗上的茸毛根根分明,閃著金光。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