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地攜手打造會館文化長廊,10處會館空間納入「夥伴計劃」

9月10日,北京市東城區舉辦煥發會館文化活力(第二批)簽約儀式,分別與安徽省蕪湖市、黃山市黃山區、宣城市涇縣和江西省九江市簽署會館合作意向書,攜手在前門東岸建設會館文化體驗群落,再現會館「說家鄉話、品家鄉菜、聽家鄉戲」的古韻風華。

當日,東城區發佈了「京地文化長廊」會館文化宣介周活動的五大板塊特色活動,涵蓋展、演、薈、講、秀,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通過空間聯動、資源聯動和文化聯動,讓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會館文化的獨特魅力,構建一條連接北京與各地的文化長廊。

9月10日,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第二批)簽約儀式暨「京地文化長廊」會館文化宣介周啟動活動在顏料會館舉辦。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前門東岸建設會館文化體驗群落

明清時期,各地的故里鄉紳或者本籍京官出錢行義、置地建房,免費提供給進京趕考的本籍學子居住,陸續誕生了數百所會館。會館承載多樣地域文化,是歷史留給北京的獨特文化遺產。東城區共有37處南北交會、規模各異的會館建築。

在今天的簽約儀式上,東城區委副書記章建偉,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揚分別與江西省九江市,安徽省蕪湖市、黃山市黃山區、宣城市涇縣等會館原發地市共同簽署會館合作意向書。東城區將與新一批會館原發地相聚於此,發揮會館地域連接、文化聯接、價值鏈接的功能,打造文化場景交融、文化業態集聚、文化活力迸發的「京地文化長廊」。

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第二批)戰略合作簽約。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第二批)戰略合作簽約。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去年5月,《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夥伴計劃》在顏料會館發佈,東城區與廣東省韶關市、湖北省黃岡市、廣東省梅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福建省龍岩市簽訂煥發會館文化活力的合作意向書。今天東城區又迎來第二批「活力夥伴」,至此,東城區實施「夥伴計劃」首創政策的會館空間拓展到10處,分別為廣東韶州會館、湖北黃岡會館、湖北麻城會館、廣東平鎮會館、安徽石埭會館、福建汀州會館南館、江西德化會館和安徽蕪湖會館、太平縣會館、涇縣會館。

東城區將聯合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各合作夥伴,通過資源共享、文化共融、價值共創,圍繞前門東岸建設會館文化體驗群落,多元文化生態融合發展,再現會館「說家鄉話、品家鄉菜、聽家鄉戲」的古韻風華,重現當年京地合作萃集地方精華、共建首善之區的盛景,打造中華文化「百花園」。

五大板塊特色活動構建「京地文化長廊」

活動上,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海英發佈了「京地文化長廊」會館文化宣介周活動的五大板塊特色活動,涵蓋展、演、薈、講、秀,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通過空間聯動、資源聯動和文化聯動,讓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會館文化的獨特魅力,構建一條連接北京與各地的文化長廊。

其中,展,即生動展示會館的前世今生。東城區聯動石埭會館、韶州會館、臨汾會館、吉州會館、台灣會館等多處會館,舉辦為期一週的歷史記憶專題展。通過展示會館的修繕情況、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的文物資料,讓市民和遊客在參觀中瞭解會館的歷史與文化,感受會館作為文物建築,在京地交融中的獨特魅力。

演,即打造「會館有戲」多元交融的視聽盛宴。東城區甄選各會館原發地的地方特色民俗展演,邀請青陽腔、黃梅戲等不同地方文化藝術家在顏料會館、陽平會館、台灣會館、石埭會館等地開展梨園雅韻「會館有戲」文藝展演。這些精彩的演出不僅展示了各地文化的獨特魅力,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黃梅戲《女駙馬》。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黃梅戲《女駙馬》。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薈,即打造集特產展銷、文創市集、非遺體驗於一體的特色活動。依託會館文物空間,聯動石埭會館、黃岡會館、韶州會館、德化會館等會館原發地商會、駐京辦資源,讓市民和遊客在購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

非遺舞蹈《踏歌》。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非遺舞蹈《踏歌》。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講,即打造會館回溯歷史、共話未來的文化會客廳。東城區聚焦「歷史文化」「會館藝術」「文化新空間」等主題,邀請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高校專家舉辦講座和交流。這些講座不僅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瞭解傳統文化的窗口,也為專家學者們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秀,即以會館為原點,京地聯動進行文旅推介活動。東城區攜手駐區旅遊機構,聯動會館原發地優質資源開展直播聯動與文旅推介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全面展現原發地文化的活力與魅力。

400歲安徽石埭會館重張

「會館與其他歷史建築的區別在於其具有鮮明的公益性和情感價值。每個會館都是惠及鄉梓、打上鮮明地域文化基因的‘文化植被’,凝聚著一代代遊子濃重的鄉愁。」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說。

會館要「活起來」,需要不斷注入「源頭活水」,這離不開會館原發地的參與。東城區將以簽約會館為試點,堅持「一館一策」原則,在空間打造、市場運營等環節聯動發力,打造市民身邊的文化圈、國潮圈、藝術圈。

作為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 「夥伴計劃」首批簽約會館試點,400歲的安徽石埭會館在9月10日重新開放,一場「小而美」的池州特色演出在此亮相。

9月10日,400歲的安徽石埭會館重新開放。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9月10日,400歲的安徽石埭會館重新開放。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石埭會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大席胡同20號,現存建築坐東南朝西北,為二進院落。步入其中,紅柱灰瓦,睡蓮搖曳,安徽池州歷史、人文和發展成就展覽吸引了參觀者關注。

這座古老會館始建於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鼎盛於清,幾百年間,會館不僅為舉子進京考試和商賈赴京經商提供了餐食住宿,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維護同鄉權益,其影響力深遠而廣泛,見證著京池兩地文化薪火相傳、開放融合的歷史變遷。

2022年,東城區與池州市兩地攜手,啟動石埭會館的活化利用。池州市文旅集團董事長高政權介紹,在北京市東城區的重視支持和建築遺產委員會專家的指導下,石埭會館的活化利用項目歷經了兩年的精心打磨與潛心雕琢,重煥生機。

活化重生後的池州石埭會館,從會館舊址轉變為「文化+數字」「文化+科技」「文化+商業」「文化+旅遊」等新型文化業態集聚的「文化空間」。在這裏,「京味文化」與「徽池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絢麗多彩的火花。傳統與現代在這裏完美融合,古老的建築風貌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以保留,同時現代科技與創意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如今,石埭會館的重新開放,不僅是對這一歷史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利用,更是為京池兩地的文化傳承與交流搭建了一個新的平台。

9月10日,石埭會館迎來令人期待的首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9月10日,石埭會館迎來令人期待的首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石埭會館將通過「小而美」的演繹方式,呈現獨特的文化盛宴。9月10日,石埭會館迎來令人期待的首演。緊隨首演之後,石埭會館將在9月11日至19日期間,舉辦池州三縣一區及九華山風景區專場活動。活動將彙聚池州各縣區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特色產品,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不同地區的獨特魅力。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