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每一位老師,都為她們溝通世界架起一座橋
在深山苗寨里,有一所特殊的學校——烏英婦女夜校,已經開辦了四年多,幾乎每天晚上都上課。
那裡有一群特殊的「大」學生——烏英苗寨婦女。四年多來,她們完成了從「不會講普通話、不識字」到「烏英苗寨講解員」的蛻變。
四年多來,上百位老師先後走上烏英夜校講台,接力為婦女們溝通世界,架起一座座橋。
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夜校的婦女們在聽課(2020年9月11日攝)。
烏英苗寨地處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貴州省從江縣交界處,距離融水縣城170多公里,駕車需要4個多小時。7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來到這裏,開始長達數年的蹲點採訪。
當時,烏英苗寨有140戶,還有92戶尚未脫貧。這裏基礎設施落後,寨子髒亂差,山多地少,群眾賴以為生的是人均兩三分梯田,過著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生活。
那天,很多婦女遠遠看見我,轉身就躲。村幹部告訴我,因為聽不懂,也不識字,苗族婦女很害怕與外人交流。曾經,這裏 「重男輕女」觀念嚴重,40歲以上的婦女,基本上沒進過學校,她們從為人女、為人婦,到為人母,從繈褓到白髮,都在這個閉塞的山坳里。
晨曦中的烏英苗寨(2021年11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伴隨著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烏英苗寨與外界聯繫多了,燃起了苗族婦女們對外界的嚮往。
婦女們說,她們做夢都想讀書,這個夢做了幾十年了。
2020年3月,烏英苗寨在柳州市民宗委、融水縣委統戰部、融水縣婦聯等部門以及結對幫扶的廣東省廉江市關心支持下,開辦了「雙語雙向」夜校。很多40歲以上的婦女第一次走進了教室,終於圓了求學夢,開始學起了普通話。
在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夜校課堂上,婦女們用手機記錄黑板上的教學內容(2020年8月11日攝)。
剛開始,很多婦女不想來,也不敢來,動員她們走進教室是不小的難題。經過多次做工作,她們終於放下了思想包袱。時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鄭昌昊承擔起了這個班的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很快,婦女們對他的稱呼從「鄭指導」換成了「鄭老師」。
當時鄭昌昊住在村委會所在的另外一個苗寨,距離烏英苗寨5公里。每天晚上,他給婦女們上課到10點,然後騎車返回村委會宿舍。這位95後城市「小鮮肉」,沒有在農村生活過,走夜路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茫茫黑夜裡,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只有他一個人在騎車,周圍寂靜得可怕。後來每次返回時,他就打電話給遠在柳州的父親,通過大聲聊天來驅趕黑夜帶來的恐懼。
鄭昌昊說,婦女們忙完一天的農活後仍然積極來教室上課,這份熱愛和執著讓他很感動,他在柳州市柳北區桂景灣小學任教的女朋友吳晗也深受感動,她多次利用假期來到烏英苗寨支教,用行動支持男朋友的工作。
駐村工作隊隊員鄭昌昊(左)指導婦女們唱歌(2021年4月29日攝)。
潘木枝是烏英苗寨走出的大學生。大學期間,她每年都會利用假期給媽媽和阿姨們上課。她說,讀書的夢想就像一顆種子,埋藏在婦女們心裡已經幾十年了。現在有機會將它喚醒,大家都特別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大家穿著新衣服去上課,就像過年過節一樣,都帶著一份喜悅。
潘木枝說:「以前我媽媽為我們受了太多苦,現在我終於能為她做點什麼了。」
在烏英苗寨「雙語雙向」夜校課堂上,大學生潘木枝給同學們上課(2020年6月8日攝)。
烏英苗寨74歲的梁安合老人將唐詩改編成苗歌,傳授給夜校的婦女們,讓她們第一次感受到中華經典古詩詞文化的魅力。梁安合說,保護好傳統文化,就是為中華文明做貢獻。
54歲的潘先鋒是烏英苗寨教學點的老師,也是苗寨婦女夜校的授課老師。他白天給教學點的小學生上完一天的課程後,晚上還要繼續給夜校的「大」學生們上課。肩挑雙崗的他,一幹就是四年。
烏英苗寨74歲的梁安合(右)和村幹部在課後備課(2020年6月18日攝)。
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支教團在課堂上和婦女們互動(2020年7月28日攝)。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陳濤在給夜校班的婦女們上課(2020年10月16日攝)。
2020年7月28日,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溫昌浩帶著學校支教團來到烏英苗寨。被婦女們求知的熱情感動,他們克服嚴重暈車帶來的不適,給烏英「大」學生們講述大學里的故事。
2020年10月,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陳濤給婦女們描繪了「海洋的夢」。2021年,婦女們和陳濤在廣東省湛江市附近的海面上重逢,實現了看大海的夢想。
2021年,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民警莫小華將安全駕駛及乘坐知識帶進課堂。如今,「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通過婦女們的口口相傳,讓烏英苗寨的駕駛習慣日漸規範。
在縣消防救援大隊的支持下,烏英苗寨成立了由「大」學生們組成的女子誌願消防隊。
在烏英苗寨,廣西「桂姐姐」講解員葉子雯(左)在指導婦女們練習跳舞(8月8日攝)。
葉子雯是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的一名幹部,也是廣西「桂姐姐」宣講員。在日常工作之餘,她通過線上為烏英苗寨的婦女們進行培訓和示範,又多次利用假期到烏英苗寨開展線下培訓。在她的幫助下,梁足英、何玉青、吳妹富已經成為烏英苗寨的講解員。
柳州市青年畫家韋三財在烏英苗寨鄰村駐村期間,多次到烏英苗寨支教。今年,他創作了《烏英向海圖》,通過描繪烏英的水融入大海的場景,來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並將畫作送給夜校,作為教材使用。
柳州市魚峰區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黃鼎業,曾於2018年至2021年期間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雖然已經結束駐村返回柳州多年,但是他每年都會為夜校的經費奔波。
柳州市女企業家協會的企業家們,很多都變成了夜校婦女們的好姐妹。吳葵花、梁壬梅、李燕等餐飲店負責人長期收購烏英婦女們的野菜,支持她們的產業發展,並邀請她們到企業學習。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家農莊,負責人梁壬梅(右一)在指導烏英婦女如何做好餐飲接待工作(2022年7月29日攝)。
我也經常被請去上課。課堂上,我會請她們當我的老師,教我講苗話。如今,我和婦女們已經形成一種默契,只要我講苗話,她們馬上會根據意思,回我一兩句古詩。
四年來,我見證了很多種眼淚:婦女們回首困苦往事時的心酸、老師看到「大」學生勞作兼學習的心疼、老師離別時「大」學生的不捨……
四年來,我見證了很多種衝突:丈夫衝到教室里拉妻子回家做家務、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之間的理念不同、個別村民的不理解和冷嘲熱諷……
四年來,我見證了很多種快樂:婦女們第一次會寫名字時的幸福、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興奮、第一次賣出特產時的滿足……
廣西民族大學同心圓夢民族團結實踐隊的師生在教烏英婦女們跳舞(7月16日攝)。
這個夜校,凝聚了太多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夜校創辦四年多來,先後有100多位老師為烏英婦女上了1000多節課,婦女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夜校也從最初的普通話培訓,逐漸發展成為集知識學習、非遺傳承、文化交流、民族團結共建等為一體的學習平台。
在廣東省湛江市近海海域的遊船上,烏英苗寨的婦女梁足英(左)和吳妹富在欣賞海景(2021年11月4日攝)。在粵桂協作資金的支持下,她們第一次走出大苗山參觀學習。
夜校班長梁足英說,每一位老師都為她們溝通世界架起一座橋。
時代大潮奔湧向前,正是通過這一座座橋,她和姐妹們學有所成,走出大山。
記者:黃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