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記錄著我們的成長與收穫」(留創園走過30年)

金泳成在做實驗。

梁軼(站立者)與團隊成員討論項目。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梁軼(站立者)與團隊成員討論項目。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1997年10月,北京市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澱創業園成立。10年後,海澱創業園成為人社部與北京市共建單位,是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確定的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示範建設試點單位。

27年後,在中關村幾家各有特色的創業園區中,這裏依舊贏得不少海歸青睞,見證著更多人的青春與夢想。

「把科研成果變成產品,更好造福用戶」

在海澱創業園,金泳成帶領的津渡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津渡生科」)是一支非常年輕的創業團隊,4位創始人平均年齡只有31歲,均來自牛津大學。金泳成本科就讀於墨爾本大學,只用了3年時間就拿到了藥理學學位,之後,他考入了牛津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在英國的校園里,他還遇到了未來將與自己同行的創業夥伴。

「我在深圳出生、長大,在南頭中學讀初中時最喜歡的科目就是生物,那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以後會從事與生物相關的工作。」金泳成說。

拿到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後,2022年,金泳成創立了津渡生科,落地北京海澱區。他與團隊專注於醫學診斷大模型GeneLLM研發,採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對檢驗數據、醫學影像、心腦信號、多組學等進行多模態訓練,幫助醫生提高綜合診斷能力。

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AIGC醫療健康專業賽中,金泳成團隊拿下全國第二名,吸引了投資人的目光。那場比賽里,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初衷。「學生時代,誇我們‘科研做得不錯’的人很多。除了做科研,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把科研成果變成產品,更好地造福用戶。」

團隊里,一邊是學生物學出身的研究人員、一邊是做人工智能研究的夥伴,專業背景不同,需要時間磨合。金泳成坦言,一開始也「鬧過笑話」,「比如對同一個術語,生物學團隊和人工智能團隊給出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經過反復磨合,2年多時間里,金泳成團隊嘗試了100多種模型方法,最終決定聚焦GeneLLM,用以形成對多種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預後、用藥指導和復發監控等能力。

「我們考察過許多創業地點,回深圳或者去上海都考慮過,最後還是決定來北京,這裏記錄著我們的成長與收穫。放眼全國,中關村都是智力優勢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地方開啟創業征程。」金泳成說。

「我算創業‘老兵’,艱難坎坷都走過,但沒想過放棄」

2014年,留英海歸梁軼決定放棄體制內的工作,開啟創業之路。4年後,作為北京壬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他來到了海澱創業園。

彼時,針對電力能源行業需求,梁軼團隊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應用於電網和發電企業。

管理學的專業背景,讓梁軼對市場需求很敏感。「比如,高壓輸電線路故障定位儀是我們之前的主要產品之一,針對輸電線路上極易發生的鳥閃、雷擊等故障,進行精準定位和實時在線監測。以前要是發生線路故障,多數情況是通過故障指示器進行被動式檢測,需要電網運檢人員在事故現場,沿故障線路逐步排查,費時又費力還可能延誤最佳檢修時間。」他說。而在陸上及海上風電場,這樣的設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風機被雷擊後無法精準定位的行業難題。

這兩年,在海上風電場,梁軼將工作重心放在了與天津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發的防腐塗料上。他說:「做好風電塔筒的防腐蝕很重要。從技術上來說,防腐塗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用於水下、一種用於水面之上,要能分別對抗氯與氧的腐蝕。在過去,這種塗料我們多數是用外國進口的,價格非常貴。」

「經過3年的努力,我們在去年8月終於拿下了這個項目的第一單,這對我們整個團隊都是很大的鼓勵。」梁軼說,「我算創業‘老兵’,艱難坎坷都走過,但沒想過放棄。」

「在創新沃土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北京(海澱)留學人員創業園董事長任闖看來,多年來,海澱創業園一以貫之的服務理念主要是圍繞四個需求:創業企業的需求、產業的需求、人才成長的需求、政策服務與資源支撐的需求。

著眼於這幾個方面,海澱創業園搭建了四組服務體系。一是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幫助創業者邁出第一步。

「第二個體系是針對產業發展需求,海澱創業園最大的特點之一,是我們引進的創新項目絕大多數在硬科技領域。這個領域中,細分產業對專業服務的需求很大,我們不僅要解決創業者遇到的基礎性的、綜合性的服務需求,還要想辦法幫他們解決產業化過程中專業技術的共性服務問題。市場拓展怎麼解決?供應鏈對接怎麼解決?這些對企業成長更具深度價值。」任闖說。

為瞭解決創業者普遍會遇到的融資問題,海澱創業園搭建橫向賦能平台,通過股權基金等方式,對接金融服務機構,幫助園區內企業解決團隊早期融資需求。

「近年來,我們根據新的發展需求搭建數字化賦能平台,幫助企業對接相關專業機構,為其提供數據算力的基礎要素、數字化辦公產品、數字化管理手段等。」任闖介紹,創業園服務團隊會圍繞人才成長做明細,舉辦多種創業賽事、舉辦創新創業的社群交流活動,促進初創企業與園區的交流。「我們想真正幫助人才和企業成長,讓這些項目長久地在創新沃土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就在不久前,金泳成團隊與華大智造在深圳舉行揭牌儀式,雙方共建醫學大模型創新中心,將基於自身優勢,在醫學診斷、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入合作。金泳成坦言,對一支初創團隊來說,能與行業知名公司聯袂,是激勵也是動力。

作為典型的交叉學科創業者,金泳成相信,交叉學科在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人工智能與醫學交叉、人工智能與工程學交叉等。這些領域都很有可能產生創業機會和新的科技創新產品,值得有創業意向的青年人重點關注。」金泳成說。

(本報記者 孫亞慧)

本專欄與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委員會、海外網合作推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9月11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