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五問」

9月10日晚,國足在大連主場對陣勁旅沙特阿拉伯隊,在沙特球員違規被罰下一人的情況下,仍以12遺憾落敗。對廣大球迷來說,幾天國足0:7慘負日本的「傷疤」還沒撫平,今天可謂又遭一擊。有網民說,「這場比想像的好,也算有進步了」,也有人調侃,「你可以永遠相信中國足球」。

也是在昨天,足球職業聯賽「假賭黑」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新聞發佈會上,61名涉案足球從業人員的紀律處罰情況被通報,前國腳、外援均有涉案,引起輿論嘩然。不少球迷表示痛心,「該用腳法的地方,偏偏用錯了腦筋」

這也讓我們陷入深思,中國足球到底怎麼了?國足還能好起來嗎?

9月10日晚的比賽,國足以1比2不敵沙特阿拉伯隊 圖源:視覺中國9月10日晚的比賽,國足以1比2不敵沙特阿拉伯隊 圖源:視覺中國

一問:明明國運昌盛,為何偏偏搞不定一球?

男足失利後,令很多網民腦洞大開,「似乎陷入隨便踢哪個隊都是生死戰的困境」,還有人稱:「這國際知名度!」這份苦中作樂也表明了大家對男足成績與我國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不匹配、不相稱的不解。

一般而言,大國在體育資金投入、人才儲備、場地建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為何足球的發展就這麼艱難?主要原因我們曾在《週末聊個「球」》《踢球,還是讀書?》等文章中有過分析,比如中國足球生態從球員選拔、教練任用到賽事安排等存在諸多亂象,包括腐敗問題。

相比足球強國,國足在技術、戰術、體系建設等多個層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整體層面,足球青訓體系尚不完善,足球人才基數小、選材範圍狹窄;球員球隊自身層面,則暴露出職業意識、敬業精神缺失,隊伍作風散漫、內訌不斷等問題。當前,我們國家圍繞足球持續健康發展,已經不斷出手在相關領域進行「排雷」,並出台了一系列補足短板的措施和政策。

二問:明明舉國體制成績斐然,為何還堅持用聯賽機制?

中國是體育大國,像乒乓球、插水等運動在國際上都頗負盛名,而這些優勢項目實行的是舉國體制,即集人力、物力和財力,為體育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教練團隊配備、運動員選材訓練等提供保障。那麼,足球為何還要繼續實行走市場路線的聯賽機制?

一來,這是由足球所需的「家底」決定的。相比插水、舉重等運動可以著力培養精英選手,足球相對強調團隊性,背後需要大量註冊球員作為支撐。但目前而言,中國足球十分缺乏優秀備選人才2022年統計數據,中國的註冊球員有26萬多人,其中職業球員3200多人,16歲以下青少年球員10萬多人。

二來,足球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運動」,離不開其高強度的對抗性、跌宕起伏的競技性。而在職業聯賽中,足球運動員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他人更充分競爭,並汲取市場化機制的充分激勵,提升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誠然,聯賽機制雖好,但我國足球在聯賽規模、銜接機制等方面與世界頂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大的框架是有了,但內裡空虛、基礎不牢。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步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培養足球後備人才同樣必要。今年3月印發的《中國青少年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就明確,要堅持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調動各方面力量發展青少年足球事業。

9月10日晚,球迷在看台高舉橫幅助力中國足球 圖源:新華社9月10日晚,球迷在看台高舉橫幅助力中國足球 圖源:新華社

三問:明明青少年挺優秀,為何成年人就踢不出一個樣子?

在網絡短影片中,經常能看到在一些野球場和訓練營里,不少青少年矯健又熱血,讓人看了直呼「國足有希望了」。同時又心生疑惑,中國似乎並不缺天賦卓越的「好苗子」,但為何長不成足球競技場上的「參天大樹」?

正如前面提到,中國常年踢球的青少年人數並不多,我們在網絡平台上看到的其實是「倖存者偏差」下的部分。就中日對比來說,日本總人口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但中國青少年球員人數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這背後,與大部分人的社會觀念存在一定關聯。試想,有多少家長能接受孩子全身心撲在足球上甚至顧不上文化課,但前途未必能得到保證呢?足球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興趣愛好自然不錯,但若作為人生規劃,則投入成本高、培養週期長、成才率較低。熱愛但不選擇、不深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這也與足球運動員選拔機制、培養體系等脫不開干係。如過分強調早期專業化、對球員的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等。與此同時,教練水平、訓練賽水平存在參差不齊。

足球比賽歸根結底是職業化的競技體育運動。一些年輕球員在青少年時期憑藉出色的身體條件或技術優勢就能在野球場上脫穎而出,但職業比賽更考驗戰術安排和大局觀、判斷力等策略意識。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球技出眾、招式華麗的街球手,一到職業賽場就容易「啞火」的原因。想踢好足球,要有球技還得懂兵法、有「球商」。

在某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一名隊員在場上開球 圖源:「學習大國」微信公眾號在某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一名隊員在場上開球 圖源:「學習大國」微信公眾號

四問:明明其他項目都能屢屢打破紀錄,為何足球卻一直很弱?

我國很多體育項目處於世界頂尖水平,在前不久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以40金完美收官,不少項目是從西方傳統優勢項目中脫穎而出的。就連起步較晚的網球,也創造了歷史。相比之下,足球的一片慘淡尤為刺眼。不禁要問: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就要從中國足球發展的歷史說起了。國足的職業化改革始於1992年,但卻蹉跎了三十餘年。作為體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中國足球早早提出協會實體化、聯賽職業化,靠轉播權、廣告、門票等方式自負盈虧。青訓的市場化改革也起步較早,此後各地足球學校主要靠學費和轉會費來維持生存。

其實,市場化的足校很難獲得短期收益,需要持久不斷地投入巨額資金。短線來看,足球生意很多時候是賠本賺吆喝,一旦遇到困難,在資本市場風雨飄搖一段時間後,大多以關門收場。

此外,足球球會、足校以其社會影響力,也可能與當地政府、足協形成一定牽連。可以說,以利益為橋樑連接的足球產業始終暗流湧動,未能形成公平、透明的行業管理機制,並存在部分監管灰色地帶。在這樣的發展軌道上走,中國足球的「業績產出」自然不容樂觀。

圖源:IC photo圖源:IC photo

五問:明明「恨鐵不成鋼」,為何我們還這麼關注足球?

1990年北京亞運會國足比賽失利後,春晚相聲《亞運之最》就調侃道「什麼最臭」「中國男子足球隊臨門一腳,那腳最臭」。三十多年來,大家編排國足的段子一直沒停過。「抽水」與期待相伴,彼時如此,現在亦如此。

人們之所以這麼關注國足,也許是因為國足承擔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比賽本身,其中既包含了老百姓對「國」字號運動的信任與關注,也與體育強國的宏觀戰略息息相關。

縱覽那些冠以「國」字頭的運動項目,最為常見的便是「國乒」「國羽」「國足」。既然擔起了「國」字號,就說明百姓對這些運動傾注了更多期待,要求也更高;而往大了看,中國致力於到2030年顯著提升體育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並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足球在國際體育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足球這塊短板,我們必須補上。

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剛剛經歷了比賽失利,輿論洶湧而來也實為正常。「關注」,說明始終存留一份期待。而「責備」與「調侃」,又何嚐不是一種關心?

事實上,細看網上網下的各種言論,字裡行間其實都在表達一個意思:中國男足不能灰心,不能「擺爛」,有朝一日能真正「雄起」。我們從不苛求國足不輸波,但希望能在賽場上看見球員拚盡全力、絕地反擊的精氣神,這也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精氣神。

「改過貴勇」,面對挫折,中國人向來敢於正視弱點。國足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珍視國人的這份期待,並在不斷複盤與反思中改進技術策略、提振精神面貌。畢竟這麼多年來,雖然中國球迷經常調侃「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但實際上對「逆風反勝」永遠留有期待。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必關風》一套。您看比賽了嗎?有什麼想分享的?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