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薄弱到國家重要能源基地——75載砥礪奮進之內蒙古能源高質量發展篇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能源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自治區成立之初,內蒙古能源基礎薄弱,生產能力不足,生產水平低下。區內只有27個煤礦,煤礦職工千餘人,用人背馬拉的原始方式采煤。1949年,全區僅有電廠11座,發電裝機容量1.48萬千瓦,發電量0.12億千瓦時。
而如今,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內蒙古能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能源生產總量約佔全國的1/6,外輸能源佔全國跨區能源輸送總量的1/3,煤炭、電力、新能源和能源裝備產業全面發展。2023年,全區煤炭產量12.2億噸,完成9.45億噸保供煤任務,電力總裝機超過2億千瓦,實現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電力總裝機及新增裝機、新能源總裝機及新增裝機、總發電量及外送電量、新能源發電量、煤製氣產能「10個全國第一」,保障了29個省份能源需求,充分彰顯了內蒙古保大局、為大局,堅決履行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擔當。
砥礪奮進75載,內蒙古能源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華麗蝶變。成績的背後,是內蒙古持之以恒的能源綠色轉型探索。
「一煤獨大」,曾是內蒙古產業發展的鮮明特徵。依託滾滾「烏金」的資源優勢,內蒙古經濟曾走過一段輝煌歷程。但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後續發展乏力的劣勢也逐漸顯現。
為了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困境,內蒙古跳出簡單「挖煤賣煤」的格局,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引導企業走資源轉化增值、循環發展之路。
金秋時節,走進位於鄂爾多斯市的久泰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動包裝車間,數條自動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人們很難想像,晶瑩剔透的白色聚丙烯顆粒竟是黑黝黝的煤炭變化而來。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鄂爾多斯充分發揮煤炭產業「壓艙石」作用,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打造從「一塊煤」到「一匹布」、到高端化工品的產業鏈,實現煤炭從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產業升級。2023年,鄂爾多斯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68.1%,煤炭就地轉化率20.6%。
如今,內蒙古已建立起以煤為基、向產業鏈下遊擴展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循環產業鏈。2023年,內蒙古非煤產業快速增長,達到12.1%;現代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15.4%,開工建設全球最大綠氫耦合煤製烯烴項目,煤製乙二醇、煤製烯烴產能均居全國第二。
沙漠之上,一塊塊光伏板彙聚成波光粼粼的「藍色海洋」;群山之巔,一台台巨大的風機巍然聳立……不僅盛產煤炭,內蒙古「風」「光」無限好,處處綠能湧動。
立足稟賦優勢,內蒙古逐「綠」前行、向「新」出發,提出「兩率先」「兩超過」目標,即在全國率先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
錨定目標,內蒙古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維,協同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與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發展,持續壯大風光氫儲4大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以呼包鄂通為重點的國家級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新能源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新能源已成為自治區能源供給體系的新亮點新名片。
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10158萬千瓦、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5%,同比提高了7.3個百分點,成為全國第一個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形成風電整建製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3050萬千瓦,氫能裝備產能450台套,儲能裝備產能200萬千瓦時,風光氫儲裝備製造全產業鏈基本形成。
充分發揮「頭上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綜合優勢,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從「一煤獨大」到煤、電、油、氣、風、光、氫、儲並舉轉變,著力構築多能互補、多業並進、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能源產業格局,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步履鏗鏘、碩果纍纍。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康麗娜
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