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北京潘家園啟動傳統文化示範街區建設
影視劇《古董局中局》充滿煙火氣的開篇起源於此,《鬼吹燈》里大金牙在此起家,《盜墓筆記》中的王胖子在這裏開了古董店……這裏便是潘家園。北京老話說:「逃不開的潘家園,繞不過的琉璃廠。」北京人淘換老物件、撿漏兒,必去潘家園。在現實生活中,潘家園的魅力不止於此。
如今,潘家園文化夜市已成為朝陽區特色鮮明的文化消費地標,文玩手串、潮流玩具、數碼設備,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湧向這裏。2023年12月,2024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成立。今年7月,首屆潘家園文化體驗季開幕,70天活動期間開展了15場精彩活動。9月5日,文化產業聯盟展區首次亮相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吸引眾多文玩愛好者和市民參觀。
未來,潘家園的「文化範兒」將更濃。記者從潘家園街道工委瞭解到,潘家園傳統文化示範街區建設已於今年啟動,這一形如古老玉龍的街區將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成為市民沉浸式領略古都文化的新地標。
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集體「亮寶」
9月5日,2024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古玩城啟幕,作為國內知名的文化地標,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的加入為文博會增添了新的活力。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展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為觀眾搭建了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樑。
在這裏,觀眾們近距離欣賞古琴、古籍及拓印技藝,感受跨越時空的匠心傳承;「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讓數字科技賦予古老畫作新的生命力。桑治錦函套美輪美奐,其正簽、側簽均為手工貼製而成。工作人員介紹,書籍採用安徽涇縣的手工宣紙,手感綿柔。輕輕打開書籍,一股墨香撲面而來。條案上,展陳著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古色古香的瓶爐三事為展區增添古韻。在展區,觀眾還可以沉浸式體驗「飛躍黃山」VR互動,化身穿越時空的旅者,觸摸古建築,遨遊青山綠水,領略回歸自然之美。
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一經亮相便備受關注,這次是聯盟首次集體亮相。展區不僅為成員單位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文化實力的平台,也為刺激潘家園地區文化消費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通過與其他文物機構和企業的交流,還可以提升「中國·潘家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化產業聯盟攜手「亮寶」讓尚古古玩城市場部經理朱宏宇也充滿期待:「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對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聯盟的成員,我們也希望和其他成員單位一起進步,提升潘家園的古玩文化,讓世界瞭解潘家園,讓潘家園這個品牌更上一層樓。」
傳統文化示範街區預計明年整體亮相
近年來,潘家園街道堅持以文化複興引領城市更新,通過「文化+科技」雙輪驅動,不斷賦能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讓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經提升改造,華威橋東北角一塊綠地預計今年國慶前將煥新亮相。曾經封閉的綠地將被步入式、沒有圍擋的公園取代,成為朝陽區花園城市建設的組成部分。花園還有一個非常中國風的名字——鳳鳴廣場。3000平方米的鳳鳴廣場以千里江山圖為藍本,展示潘家園地區文化建設的歷程,古琴演奏、文化夜市將成為廣場的「常駐嘉賓」。園內曲徑通幽,穿插著傳統文化元素,市民遊客可以步入公園,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鳳鳴廣場是潘家園街道正在打造建設的傳統文化示範街區的啟動區。記者從潘家園街道工委瞭解到,潘家園傳統文化示範街區從東三環南路潘家園至華威橋,包括潘家園舊貨市場、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尚古古玩城周邊街區道路、綠化、公共空間,主要涵蓋東三環南路、潘家園路、華威路及周邊公共空間,總面積為2.59萬平方米。從整體區域上看,潘家園傳統文化示範街區形如我國早期文物玉龍。未來,文化示範街區將打造成City Walk(城市漫步)線路,成為潘家園地區的文旅新標籤。
「我們將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城市更新,提升區域周邊整體環境,比如改善交通秩序,讓傳統文化元素更加突出。傳統文化示範街區整體預計明年亮相。」潘家園街道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形如玉龍的傳統文化示範街區,潘家園還將街區古韻「搬」到了機場。近日,《古韻新起點 文化潘家園》宣傳片開始在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滾動播放,頻率為每天320次。「走進會呼吸的萬物辭典,在潘家園,讀懂華夏文明。」機場宣傳屏上生動的畫面和文字解說,向世界展示著潘家園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現在的潘家園不僅擁有潘家園舊貨市場,還有多個大型文玩場所。中國·潘家園文化產業聯盟的成立,將潘家園文化韻味「打包」推出,讓潘家園地區更像一個巨大的「博物館」。
「我們的‘博物館’沒有圍牆,可以開放到深夜,是可以讓市民遊客親手觸摸文玩的‘博物館’。」潘家園街道工委書記陳文剛表示,潘家園推出的文玩展示、非遺活動、拍賣、鑒寶等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前來,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事
「絲綾堆繡」傳播者楊毅
成立工作室,帶領街坊領略傳統技藝之美
潘家園傳統文化街區的建設不僅將讓古老的潘家園煥發新活力,更會讓居民感受到新變化。9月6日,潘家園街道社區綜合體正式揭牌成立,3層36間活動室全部開放,免費供地區居民活動使用。楊毅的巧娘工作室就位於這裏。
說起楊毅,潘家園街道的居民無不伸出大拇指,「楊老師的‘絲綾堆繡’作品獲過大獎,現在不少老街坊都是楊老師的學生。」在大家眼中,年過古稀的楊毅有著用不完的勁兒和無盡的熱情。
走進工作室,一幅幅工藝精巧、色彩豐富的絲綾堆繡作品展現在記者眼前。絲綾堆繡也被稱為「北京補繡」「宮廷補繡」,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工藝的雛形,古時有詩「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形容拚貼裝飾衣裙之美,描述的便是這一工藝。
楊毅和團隊成員的絲綾堆繡作品裝裱於正方形的木框中,每當有參觀者、學員前來,楊毅便一件件向大家介紹這些作品的來曆,言語中難掩自豪。「56幅系列作品《弦彩盤墊》在2016年的杭州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絲綢之路》將絲綾堆繡和金絲彩釉畫兩種非遺工藝創新融合,2018年在北京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獲得銀獎。」
在退休以前,楊毅是一名數學老師,從小熱愛手工藝的她在退休後第一天就奔向老年大學,師從工藝美術傳承人、二級大師賈大雙,系統學習技藝。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當其他退休老人頤養天年時,閑不住的楊毅用退休薪金購買了絲、綾、紗、錦、染色原料等,一點一點琢磨、研究,將絲綾堆繡技藝呈現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2009年,楊毅巧娘工作室成立,社區的老街坊、老鄰居走進工作室,成為楊毅的學生,學習絲綾堆繡技藝。15年來,楊毅和團隊成員參加多次國內外比賽和展覽,以絲綾堆繡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中華民族燦爛的人文歷史文化。
絲綾堆繡由一塊塊細小的織物堆貼縫綴,最終呈現出精美的藝術作品。楊毅說,製作絲綾堆繡需要靜心,心浮氣躁就會影響作品。她有一幅以小鳥為主題的作品,鳥兒有著毛茸茸的翅膀和小腦袋,就連絨毛都絲絲可見,十分逼真傳神。為了呈現鳥兒逼真的體態,楊毅下了一番功夫,無論是製作手法還是材料應用,無不仔細研究、嘗試。如今,楊毅把自己琢磨出來的這套技法教給學員們,一盒工具、幾片不同類型的材料,大家在工作室「玩」出了花樣,也「玩」出一幅幅集體創作的絲綾堆繡作品。
2022年,楊毅被評為朝陽區文化帶頭人,同年,工作室作品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北京禮物」評選活動中獲「雙奧之城」文旅體融合主題TOP20獎。
最近這段日子,楊毅和團隊成員正忙著完成一幅大型衍紙畫作品——《盛世中華》。大家用彩色的衍紙製作莊嚴的天安門、鮮豔的五星紅旗、和平鴿、金水橋……目前,作品已經雛形初顯,將在國慶節前和居民們見面。
楊毅是潘家園街道的老居民,這個極具文化氛圍的街區也成為楊毅學習的課堂,「我和學員們常去各大古玩城參觀,汲取傳統文化的靈感,這對我們創作作品有很大幫助。」
居民身邊的「文化達人」塘萍
創作話劇、快板、詩歌等,從社區取材講鄰里故事
有著24載軍旅生涯的塘萍是潘家園街道文聯主席,作為生活在潘家園地區的居民,耄耋之年的塘萍工作起來還是風風火火。
塘萍經常深入街道文聯的民樂團、合唱團、舞蹈隊等各個隊伍中,和演員們暢談藝術創新;去詩詞協會講課,和協會成員一起探討格律。塘萍還提議組建了詩韻聲聲誦讀坊和老來樂快板隊,和愛好者們一道分析作品、交流表演。居民們都說,「塘萍老師接地氣,沒架子,在他身上能看到老藝術家的品德。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在街道工委的支持下,塘萍和街道文聯的幾名骨幹一起策劃,並親自執筆寫出了京韻民俗話劇《北平的黎明》,向國慶獻禮。這台完全由潘家園街道社區居民編導的話劇,首演三場,反響熱烈,得到廣大居民的認可。
塘萍認為,做文聯工作抓好原創作品是關鍵。他曾創作群口快板《我們走進新時代》、朗誦詩《中國的航船》。他筆下寫得最多的是百姓生活、非遺民俗,由他作詞的《五彩風車》新民歌在區、市獲得一等獎。情景詩表演《紅傘與黑傘》是潘家園街道的「王牌節目」,在全區巡演十多場,這一作品還在2019年閱讀北京「我和我的祖國」全市誦讀大賽決賽中獲集體組一等獎。2021年,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塘萍創作了群口快板《紅船頌》和紅色歌曲《爺爺帶我看紅船》。
生活在潘家園,塘萍的不少文藝創作靈感來源於身邊人、身邊事,他常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多創作出一些受到老百姓歡迎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