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10年1.5億人進城落戶,內需最大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來自江蘇泗洪農村的許海麗,在西安務工10年,做過保姆,當過廚師,現在經營著一個早餐車。過去,她曾說,「吃苦不怕,怕的是紮不下根,怕孩子在這裏上不了學」。

西安實行戶籍制度改革後,她拿到居住證,大女兒在西安參加了高考,小兒子在家附近讀了小學。現在,她常說,「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自信地說:是西安人。」

他鄉成故鄉,許海麗的故事是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共有1.5億農業轉移人口平穩有序進城落戶,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4年的35.9%提高到2023年的48.3%。

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紮實推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

——城鎮化質量顯著提升。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只是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首要任務,也關係到城鎮化質量的高低。

對於農業轉移人口而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他們「進城」的需求,不再僅僅是一個人來尋找謀生的門路,而是希望一家人進城生活,希望能穩定就業,能享有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

進城落戶成為新市民,不只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下,更要提高他們城市生活的質量,讓他們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溫度,增強在城市奮鬥的信心,提升在城市的價值感、對城市的歸屬感。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進城農民工中,47.3%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86.3%表示非常適應或比較適應本地生活,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38.2%參加過所在社區組織的活動,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

——相關改革不斷深化,配套政策不斷完善。

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如今,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落戶條件有序放寬,越來越多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

市民化配套政策不斷完善。中央財政設立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目前已累計安排了2800億元。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政府購買學位就讀比例達96.7%,公共衛生、文化體育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

今後5年,戶籍制度改革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作出明確部署:力爭在5年內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至接近70%,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進一步健全。

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有序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最主要的潛力所在。從消費看,當農民進城轉為市民後,隨著薪金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享有,消費能力增強、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

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機構做過調查,農民向城鎮轉移、成為常住人口後,人均消費將提高30%;在城鎮落戶後,人均消費將再提高30%。

從投資看,農民進城定居,既帶動住房、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又產生大量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需求。

研究測算,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同時,城市更新也將創造巨大的投資需求。

當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後期,城鎮化率增速將會有所放緩,但綜合研究國內國際情況看,我國城鎮化動力依然很強,城鎮化率仍有提升空間。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歸根結底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今年以來,瀋陽、佛山等地落戶條件放寬到租房也可落戶。新規發佈後一個月,瀋陽全市落戶9719人,同比上升3.16%,環比上升31.60%。

8月,安徽合肥高新區保障性租賃住房二期項目施工火熱。項目竣工後可提供1940套住房,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安家。

穩妥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緊緊圍繞「人」字書寫新型城鎮化「新」篇章,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