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泰達汽車論壇要為汽車產業「謀新篇」

    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面臨著哪些挑戰?怎樣安全、平穩地推動智能駕駛行業向上發展?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和車企高管就上述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製定的《汽車整車信息安全技術要求》《汽車軟件升級通用技術要求》和《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三項強製性國家標準,得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批準發佈,計劃於202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記者注意到,本次發佈的三項標準均為國內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首批強製性國家標準,是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創新成果與經驗總結,對提升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水平、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政策和標準頻出,預示著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前景的向好。事實上,智能駕駛不僅是車企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同時也是消費者購車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面臨著哪些挑戰?怎樣安全、平穩地推動智能駕駛行業向上發展?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和車企高管就上述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軟硬件結合讓智駕技術向高而行

    新能源汽車時代,「軟件定義汽車」正成為行業的共識。在未來,依靠軟件和算法,智能駕駛或將被應用於絕大部分的用車場景。

    相關數據顯示,在20萬元-30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中,NOA(領航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從2022年的18.5%增長到2023年的42.2%;30萬元以上價格的車型中,NOA的滲透率從2022年的45.9%增長到2023年的65.1%。

    「NOA滲透率的增加,反映了汽車智能駕駛的加速普及。」在論壇現場,地平線首席生態官徐健對記者說。在他看來,2025年將會是車載智駕系統與產品「跨越鴻溝」的重要一年。在這一過程中,軟硬件結合將成為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關鍵所在。

    據瞭解,傳統的智能駕駛系統往往採用軟件和硬件分離的設計,這可能帶來系統運行效率低下、造價成本高等問題。而軟硬件結合的模式不僅能提高智能駕駛系統的性能,還能降低整車的製造成本,為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車企紛紛下場投身智能駕駛賽道後,消費者對於智能駕駛的預期有了提高。然而目前市面上量產車型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尚未達到「好用」的水平,因此如何讓智駕產品更「好用」,更「被愛用」,徐健認為應從3個方面探索。

    「一是要讓智能駕駛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更加擬人化;二是要重視智駕在交通行駛中的交互與博弈;三是通過軟硬件協同和系統優化,從多個角度探索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爭取讓智駕技術能夠惠及更多人。」徐健總結說。

    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劉宇則認為,以傳統製造企業的能力,目前難以完全覆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因此,除了做好自身研發外,車企還需基於目標人群、使用場景和相關需求,進行更廣闊的開放、合作與創新。

    「以北汽的百彙模型為例,我們接入了許多大數據編程語言,希望和行業各方共同推動行業的快速進步,將數據、任務等通過一系列算法最終轉化為消費者能感受到的體驗和情緒。」劉宇補充說。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張曉宇持同樣的看法。他認為,汽車正在自我進化成為智能的、移動的生活空間,計算、通訊和控制最終會變成感知、管控和執行。

    目前長安汽車已建成基於NPD構建數據驅動的全球研發數智化協同平台和全球首個「中央+環網」電氣架構硬件平台SDA。接下來,長安汽車將把汽車解構為多層、機械層、能源層和軟件運營層等多個層級,進行有針對性的軟硬件研發,以此推動汽車向智能化方向持續進化。

    「聚焦核心技術,持續鞏固和擴大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優勢;堅持‘車-能-路-雲’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表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智駕技術「向高而行」,持續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競爭優勢。

    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才能穩步發展

    毫無疑問,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重要陣地。包括歐、美、日在內的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加強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投入,並在相關領域構建了協調和協作機制。

    中國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此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其中,《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2024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以及《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等文件,為標準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指導和支持。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孫航告訴記者,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的建設正圍繞「單車智能+網聯賦能」展開,在此基礎上,以汽車電子標準化工作作為支撐,旨在滿足不同技術路徑的發展需求。

    記者瞭解到,中國已建立電動汽車的技術標準體系,可基本滿足國內現階段電動汽車生產、推廣和應用的需要。然而在智能網聯時代,傳統的技術標準卻不能完全滿足智能駕駛等新場景的要求。

    孫航所在的團隊在過去兩年開展了大量涉及燈光、車身、底盤、控制等汽車零部件的調研活動。孫航透露,在調研過程中,儘管一些產品符合傳統的技術標準,但在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的場景中會出現瑕疵和不協調的問題。

    「比如有些車型在夜晚進行自動泊車時,會將原本向前照射的燈光向後進行調節,但這會與現行的燈光標準產生衝突。」孫航表示,諸如此類的問題都亟待新的標準體系進行統一規範。

    「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這件事很緊迫,但是也更需要嚴謹。」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巍表示,「應仔細調查研究國內道路交通特點、典型駕駛行為、事故形態、用車方式和商業模式等具體情況,充分考慮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及技術發展現狀,才能提出適應國情和產業需求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項目。」

    「接下來,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做好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推動跨領域融合創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政策標準體系、深化產業開放合作這五方面工作,推動汽車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總結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誌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1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