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西岸大學的「科研強校」探索
40歲的寧夏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桂傑一直在用科技力量守護寧夏灘羊產業。
近3年,張桂傑主持的7個灘羊和飼草科研項目被落地轉化應用。「我的科研攻關項目圍繞著灘羊產業的發展所需展開。」2021年,他在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掛職期間,向當地推廣「灘羊肉質提升及體脂重分配技術」,使生鮮肉出現了「大理石花紋」。這種「雪花羊肉」鮮嫩不肥膩,受到食客追捧,為養殖戶增加了新賣點。
寧夏大學湧現出一批像張桂傑這樣的青年科研人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寧夏大學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通過不斷深化綜合改革,以友好的政策服務致力讓青年教師安心開展科研工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寧夏大學深度融合學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用產業鏈帶動人才鏈,不斷探索「科研強校」路徑,努力為中西岸高等教育振興貢獻力量。
引導青年人才投身重點產業謀發展
32歲的李棟梅從小在陝西省寶雞市長大,202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博士畢業後,看好寧夏的葡萄酒釀酒傳統和市場潛力,以及碩士階段的母校寧夏大學的學科建設優勢,被引進到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園藝系工作,去年12月獲評副教授職稱。
每年4月至11月,是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的種植、採摘、釀造時段。這兩年,李棟梅週末幾乎都「泡」在銀川市永寧縣的葡萄科技小院里,和研究團隊在葡萄基地推廣種植赤霞珠、蛇龍珠等釀酒葡萄品種,還搭建了集半冷式溫棚、玻璃溫室和葡萄水肥管理於一體的實驗體系。
「我在賀蘭山東麓的釀酒葡萄種植技術教學中,既緊貼自己的科研規劃,也一步步融入了自治區的葡萄酒產業發展。」李棟梅說。
寧夏大學堅持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體現價值,深度融合學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瞄準寧夏的「六新六特六優」產業,規劃選用一批優秀人才、產出一批優秀成果。
為服務寧夏的化工、材料、能源產業重點企業發展,該校與自治區內的科技創新企業、地方政府共建,建成投用「寧夏大學-比利特化學氰胺衍生物聯合實驗室」等7個校企創新聯合體。企業把研究機構設在寧夏大學,與校方共建科研團隊,校方提供科研用房、儀器設備圖書、食宿等。
現代化工是寧夏的6個自治區級重點產業之一。近3年來,該校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於引進培養學科所需人才,深度參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關鍵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研究與技術攻關,搭建聯合研究中心和中試平台。2022年年底,學校獲批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如今,在新型材料、現代化工、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等自治區級「六新六特六優」產業中,一系列出自寧夏大學的科研成果,正在寧夏落地生根。寧夏大學正與塞上江南經濟高質量發展共生、共興、共榮。
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李星表示,寧夏高等研究院2023年12月正式啟動建設。未來學校將借助這一平台,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為主陣地,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彙協同育人,服務促進寧夏相關產業科技的高質量發展,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
用友好政策托舉青年人才的發展
宿友亮今年37歲,2012年從寧夏大學碩士畢業後曾在寧夏一家能源企業任研發工程師,2017年從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後被引進到寧夏大學任教,目前在機械工程學院任副教授,從事在位修復技術與智能裝備等研究。
「學校2021年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推行,為想幹事、能幹事、真幹事的教師再次給予支持,讓教師工作的目標更明確了,促使教師站在產學研相結合的層面從事科研工作。」宿友亮說。
宿友亮親曆的學校綜合改革,始於2021年寧夏大學校長彭誌科到任後。彭誌科在任職初期瞭解到,學校職能部門的行政人員多、行政「色彩重」,教師收入中的課時費佔比高、科研績效佔比小,「但寧夏本地不少企業非常需要高校的科研作支撐。」彭誌科說。
從那以後,該校為科研人才構建「能上能下」「優績優酬」的績效分配機制,進一步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
為了激勵科研人才,該校在職稱評審規定中增設「特別推薦」通道,明確教師「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評職稱不受任職年限和基本條件限制」。近3年,寧夏大學共有171名專任教師晉陞高級職稱,其中47名青年教師通過「特別推薦」通道晉陞,還帶動產出了一批「重要性高」的代表性成果。
為了讓青年人才「輕裝上陣」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寧夏大學製訂了績效改革方案,專任教師按照「理工農」「人文社科」「音體美及其他」3類定級聘用,還規定:專任教師在完成基本職責任務的前提下,對其完成的重點任務和突破任務進行獎勵,上不封頂,不把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鉤。這意味著,在寧夏大學,如果「躺平」,再高級別的「帽子」也會被「低聘」;講師如果業績成果突出,收入能比教授高。
長期以來,寧夏大學發展理念、體制機制、治理結構、科研平台、經費資源、人才資源上的落後與不足,嚴重製約了學校發展。
為破解領軍人才嚴重缺乏、引進難的困境,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校建立人才共享和交流機制,引進6名高水平學者擔任學術副校長和院長,並通過他們「以才引才」,近兩年共有11名高校學者,通過寧夏大學成功申報國家重大人才工程。
同時,該校積極破解青年博士引進難、發展慢的難題,把青年教師從行政崗位解放出來,支持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校訪學研修或到企業掛職,幫助他們融入領軍人才團隊,指導做好發展規劃,優先保障青年教師的研究生招生名額。張鵬飛就是帶著「西岸情懷」來到寧夏大學的教師之一。
38歲的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張鵬飛,是該校202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引進的一名領軍人才。他依託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能化企業,從事高熵氧化物的反應工程基礎及應用研究。去年,張鵬飛研究的乙炔甲醛製BDO催化劑開發技術,被中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寧夏)有限公司引用實施,研究的苯酚脫水製二苯醚催化工藝開發技術應用於寧夏中能集團。
為了長久留住科研人才,並讓他們安居銀川市,寧夏大學通過在賀蘭山校區打造青年教師公寓、攜手銀川市西夏區共建附屬小學等措施,幫助青年人才解決住房、子女托育等後顧之憂,築牢他們的「生活港灣」。如今,這所西北內陸省份的高校正努力讓青年人才的每份創新活力都能找到舞台、盡情奔湧、彰顯科研價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1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