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不是任務群

開學季已持續一段時日,當孩子進了校園,家長被拉進了家長群。有網民調侃道,這屆家長是最辛苦的,小時候沒有家長群,自己承擔了一切;現在有了家長群,還是要自己承擔一切。

有的家長反映,自從加入家長群後,整天提心吊膽,生怕錯過任何一條消息,彷彿有根鏈子穿過屏幕緊緊捆住自己,而鏈子的任何波動都與孩子相關。

不禁要問,家長群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我們應當如何用好家長群?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建立家長群的初衷,是在家校之間搭建一座信息互通有無的橋樑。特別是針對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等階段的孩子,他們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群能夠幫助家長第一時間瞭解孩子的在校動態,也有助於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活動

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部分家長群卻發生了「異化」。就像電視劇《歡樂家長群》中刻畫的那樣,家長從學校教育的「配合者」變成「被教育對象」,任務一個接一個來,導致一些家長聽到消息提示就犯怵,不少人直呼家長群「變了味」,「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的話題也引發網民熱議。

變成了學校攤派任務的平台。少數學校把家長當成現成的勞動力,通過家長群將一些本該由學校管理、負責的工作「外包」給家長。比如,開學初在群裡招募誌願者,給班級開展大掃除;在群裡發起接龍,安排家長在學校門口維持秩序;少數班級為了評優爭先,還給個別家長佈置材料撰寫的任務,或者讓家長代表班級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比賽。

變成了家長領取作業的窗口。有的家長表示,一些作業佈置下來,都分不清是給孩子的還是給家長的。本屆家長的「基本操作」是白天上班忙忙碌碌,晚上回家反復「刷樓」確認孩子的作業清單、盯著孩子把作業做完,即便辛苦,但這些尚且是家長的「分內之事」。

還有些作業,則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家長遍尋小區撿樹葉、拾紙板,只為給孩子準備一份能收穫「別的小朋友」羨慕眼光的手工作業;還有些家長既要輔導各種看不懂、不會做的超綱題,又要拉著孩子錄製短影片、寫調研報告。

變成了孩子互相比賽的擂台。家長群裡沒有孩子,但又處處是孩子的身影,一方小小的屏幕,激起曬娃、拚娃、「雞娃」的「勝負欲」。比如,語文課佈置了古詩詞背誦任務,就可能有家長拉著孩子「加練」,交到群裡的「影片作業」得到老師點讚後,其他家長也不甘落後,紛紛督促孩子比拚誰背得多、背得快,最後可能導致「競賽」無處不在,家長疲於「互卷」,孩子「累覺不愛」。

漫畫 圖源:「人民政協報」微信公眾號漫畫 圖源:「人民政協報」微信公眾號

少數家長不堪煩擾,一氣之下「退了群」。許多人開始反思,家長群諸多問題的根源出在哪?

可以說,老師、家長、孩子,每一方都有難處。面對一些家長的指責和偏頗的輿論,不少老師深感委屈。一個班里幾十個孩子,情況水平各有不同;每個孩子的教育大事背後有一大家子在關注,他們都有各自期待。教育理應因材施教,但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總是「一對一」,從而希望借助家長群的便捷、聯動家長的力量,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幫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同時,除備課教學外,一些老師還承擔著教學培訓、組織課外活動等任務,有時還需完成其他行政或非學業任務。如果家長能配合完成任務,教師可以把更多時間精力花在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水平上。請家長幫忙分擔一些,也是分身乏術下的無奈之舉。

老師的背後有洶湧的教學壓力,家長的四周則是逃不開的競爭壓力。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自家孩子比別人的孩子跑得慢。以前家長盯著成績單來對比「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別人家的孩子」就在眼前,隨時都能看見。一些家長難免把這個群當成「雞娃」的信息渠道和「助娃」的有效抓手。比如,休息間隙進群看看其他同學的進度,來評估自家孩子的水平;在群裡給老師點讚、與老師互動,踴躍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盼著獲取更多的關注和競爭優勢。

孩子的教育並非家長或學校單方的事情,必然需要雙方聯動,合作共贏。但在雙方所處環境存在差異和受到壓力衝擊的情況下,一些老師和家長對家長群的功能認知出現偏差,部分家長群變為「任務群」「誇誇群」「比賽群」。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如何讓家長群回歸應有的定位,發揮該有的作用?筆者有幾點想法。

讓群聊的邊界更清晰一些。老師和家長之間並非上下級關係,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是實現家校良好交流的前提。家長群建立的初衷是為了一起更好地培養孩子,而不是「教育」家長;「群聊」不是「私聊」,更不是「秀場」。儘可能不給對方添亂、添堵,這應當成為老師和家長的共識。

家長群的功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重要的是,要明確家庭和學校各自應當承擔的教育責任。比如,針對家長群中可能出現的一些「亂象」,家校可以共同製定一個「群公約」。為家長群設置清晰的邊界、達成有效的共識,讓它在正確的軌道上發揮作用。

讓家校的協同更高效一些。教育是協同作戰,不是在家校之間來回傳接的接力棒。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學校和家庭誌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誌同」便是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道合」便是在教育行動上相互配合,家庭和學校基於「培養孩子」的共同目標形成社會關係,構成家校教育共同體。

家長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向學校一推了之,認為學校應該包辦孩子的一切。學校也應正視家長在時間精力、專業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不能把批改作業等教學任務簡單粗暴地攤派給家長,更不應因為家長表現差異對孩子施行區別對待。只有家校之間雙向奔赴,才能「養成」更好的孩子。

讓彼此的壓力都更少一些。學習最終是為孩子自己而學的,也要靠孩子自己來完成。不可否認,當今社會節奏快、競爭壓力大。面對教育這件「大事」,來自各方的壓力讓家長和老師都很難掉以輕心。孩子需要減壓,教師和家長同樣需要減壓。

然而,過度的壓力傳導反而可能過猶不及、適得其反。如何給彼此之間多一些留白,給老師多一些思考教學的時間,給家長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時光,給孩子多一些天馬行空、自主成長的可能,這些恰恰是當下教育最需要的。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必關風》一套。您認為家長群該如何「正確使用」?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