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 | 觀察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這「321」很關鍵
9月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怎麼延、如何改?這段時間,全社會都很關心,也有不少議論。相關專家認為,理解和認識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把握「321」很關鍵。
——「3」是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個基本事實,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週歲、女職工55週歲或50週歲,這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當時的基本國情確定的。
「70多年來,中國人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生產方式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法定退休年齡需要根據這些新的情況作出適當調整,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說。
第二個基本事實,我國從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23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為21.1%。未來,老齡化程度還將進一步加深。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多樣的,在保障好他們的生活、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同時,如何讓他們「老有所為」?這就需要在制度設計上,為身體條件允許、並且自己也願意繼續發揮作用的低齡老年人,創造相應的政策空間。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有利於穩定勞動參與率,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同時也將為老年人社會參與創造條件,使擁有更強勞動意願、更高人力資源稟賦的大齡勞動者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研究員說。
第三個基本事實,老齡化是很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都會根據自身國情研究製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不少國家應對老齡化的一項重要措施。老齡化是今後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也需要探索符合國情的有效解決方案。
專家表示,上述三個基本事實,是推進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重要考量。
——「2」是兩個原則:自願和彈性。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根據自身就業、收入、家庭狀況、身體狀況等因素,增加退休年齡的選擇自主權和彈性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教授趙忠表示,自願原則,說明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不會搞「一刀切」,不是強製規定所有人必須達到延遲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
「彈性原則,說明在滿足政策規定的條件下,職工根據自身情況和個人意願,有一定的空間選擇提前退休或推遲退休。」趙忠說。
「改革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訴求,想早一些退休的職工,在滿足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等條件下,可以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繼續工作的低齡老年人,也可以選擇繼續工作,滿足勞動者自主、彈性地選擇退休時間。」莫榮說。
——「1」是一個關鍵詞:漸進式。
專家分析,「漸進式」說明,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不會搞「一步到位」,而是採取逐步、小步調整的方式,穩妥有序推進。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也明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的原則,表明推進改革的週期較長、節奏會相對平緩。」趙忠說。比如,對於目前臨近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並不會一下子就大幅延長退休時間,對於年輕的勞動者,延長的幅度可能會大一些,但會經歷更長的改革週期來調整、適應。
專家表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動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源紅利轉變,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