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綠於民 「三晉第一街」再提質

灌木、油鬆、白皮鬆……綠幕之中、樓閣為景,拾級而上、繁花為伴……夏末秋初,微風裹挾著涼爽輕盈拂面,或打卡拍照、或小坐閑談,各得其樂。

迎澤大街和解放路東南角的口袋公園。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迎澤大街和解放路東南角的口袋公園。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快來,和媽媽一起拍張照!」市民郭海麗呼喚不遠處的兒子一起合照,鏡頭中,「迎澤公園」四個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原本是封閉的,僅有一些灌木;現在,不僅增添了坐凳,植物的種類也更多了。」郭海麗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迎澤大街承載著她太多的回憶。

航拍迎澤大街。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航拍迎澤大街。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貫穿東西,承載了歷史印記,也見證了城市發展。始建於1955年的迎澤大街,2007年,在距建成50餘年後,迎來了首次全線改造升級,將原有的車道擴至寬敞的8車道。

而今,迎澤大街迎來又一次提升改造,並於9月11日上午正式通車。在「三晉第一街」形象充分展示的基礎上,此次改造更突出省會氣質和窗口形象,打造一流的城市會客廳。

技術賦能 夯實提升改造基石

「大橋經過多年運行,在車輛荷載、雨雪侵蝕、低溫凍脹等相互作用下,部分混凝土箱梁出現裂縫、混凝土破損等問題。」

太原市政橋樑管理所所長張立強認為,道路提升改造,是使城市韌性不斷增強的動態過程,迎澤大橋是此次提升改造的難點之一。

橋樑維護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橋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通過對橋樑建設期和運營期的數據進行收集,可以全面瞭解橋樑的基準狀態和動態運維情況。

6月上旬,迎澤大橋橋面鋪裝層拆除後,技術中心選用高速影像全站掃瞄儀,對迎澤大橋進行結構層精確掃瞄建模,數據精度達到2毫米以內。

迎澤大橋夜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迎澤大橋夜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數據精準了,我們的工作才能更有針對性。」張立強表示,對承載力和剛度不足的橋跨進行黏貼碳纖維布處理,增加結構剛度及承載能力;採用「防水鋼纖維混凝土+環氧瀝青防水粘結層+高彈改性瀝青(SMA-13)」的全新橋面鋪裝進行削峰填穀,減少起伏,改善行車平順性;更換伸縮縫,採用多向變位梳齒板伸縮縫,降低噪音。

「減少起伏」「降低噪音」……採訪中,為了將道路改造提升做到更好,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

「通過高清攝像頭,施工場景實時上傳到會議室的高清大屏上。」太原市政設施整治改造所黨支部書記、所長費翔介紹,此次迎澤大街改造已綜合利用無人機自動化巡檢、數字化交底、激光雷達掃瞄、高清影像AI巡視等多項行業新技術。

施工前,技術中心結合千峰路泵站、太忻大道、興華街建設改造等項目的實踐經驗,部署了一台測繪無人機,每天三次自動巡檢,該技術也是省內市政工程中的首次應用。

施工中,數字化、無紙化技術安全交底得到進一步推廣實踐,施工人員可以通過手機掃瞄後直接閱讀相關信息,進一步提升工程整體管理水平。

迎澤大街紅綠燈改造。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迎澤大街紅綠燈改造。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有了數據的支撐,道路提升也更為精準。路中設置二次過街實體安全島;交叉口轉彎半徑不斷優化;對文興路、桃園路、新建路等平交路口進行渠化設計,對道路路面進行了重新敷設;對建設路(迎澤南街—五一東街)、柳巷(迎澤大街—開化寺街)等相交道路進行了管網完善和路面維修改造。

還綠於民 口袋公園「裝起」幸福

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生產之外,還有生活。採訪中,園林工作人員無一例外提到了:「還綠於民」。一個「還」字,意蘊深遠,這也是當地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體現。

「以前,灌木叢到馬路牙子就這麼一小塊地上,空間特別小。」李愛明家住糧食局宿舍,親眼見證了自家樓前這塊空地的「遊園」變遷。

城市「口袋公園」也稱「袖珍公園」,一般指規模較小的城市綠色寬敞空間,可有效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隨著舊有灌木的移除,石製桌椅的增添,路邊的休閑區向內延伸,和隔壁的休閑區連接起來,加之古風古韻的小品設計,好似蘇州園林。」李愛明指向面前的「口袋公園」:「足足有原來的2-3倍大。」

迎澤大街景觀小品。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迎澤大街景觀小品。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太原市園林建築設計研究院所長閻敏介紹,早在設計階段,就力爭將街頭「口袋公園」的各項建設最大化、最優化,讓市民窗前看綠、出門遊園、抬頭賞花。

——不同路口節點、地鐵出入口根據場地需求和文化屬性進行差異化設計,在節點空間打造多層次、多維度、多體驗、多樣化的復合性綠地,滿足行政、辦公、商業、休閑、教育等街道元素的需求;

——通過精心規劃,增設休憩設施、雕塑小品及互動裝置,增加空間活躍性,重煥街道活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並緊密鏈接周圍居民生活圈。

截至目前,迎澤大街全線節點新建煥新口袋遊園共38處;增設石桌石凳55組、圍樹坐凳103組、弧形條石坐凳414米,兒童遊樂設施2組;新增活動空間鋪裝面積4.48萬平方米,城市的街角活力不斷被激活。

無論是公園還是廣場,綠植花卉都是其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一步一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一步一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裝扮時令花卉,打造多彩景觀。太原市道路綠化養管中心副主任陳萬興表示,此次改造升級採用了大花海棠、非洲鳳仙、孔雀草等,因地製宜栽植月季,實現「三季有花」。

框架不改,綠線不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迎澤大街改造升級盡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祖木,現有國槐、白蠟、銀杏848株保留率達93.5%。

「能留盡留。」太原市園林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靜說道,對確需移植的樹木一一編號,均移植至綠地、公園和道路,並對成活率、使用效果、養護管理進行跟蹤考核。

新增人非帶外側綠帶。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新增人非帶外側綠帶。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此次改造還新增了人非帶的外側綠帶,隨著樹木的一天天長大,綠意蔥蘢的林蔭大道指日可待。

老街新韻 一步一景文化浸潤

「迎澤門」圖樣、「迎澤大街」字樣,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迎澤門」圖樣、「迎澤大街」字樣,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淩霄、巽水煙波……沿著迎澤大橋,漢白玉欄杆上雕刻著「古晉陽八景」,展現了歷史文化名城魅力。

順橋向東,統一色調的公交車站、地鐵站不僅是站點,同時還是便民的風雨廊和夜間照明點,站牌上「迎澤門」的圖樣格外醒目。

人行道上,相較於傳統的麵包磚,花崗岩人行道磚更加厚實堅固,獨具匠心的「迎澤大街」在石磚上描畫精細。

……

「迎澤」這一稱呼,最早來自「迎澤門」,「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歌曲頌揚了馥鬱的南風吹來了溫暖和雨澤,養育了萬物,使民生富裕,故名「迎澤」。

在太原市的城市版圖中,迎澤大街作為「三晉第一街」,不僅是城市的交通動脈,更是城市文化與記憶的承載者。而作為一座城市的窗口,地處迎澤大街東端的火車站則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功能。

「鋪裝採用紅色花崗岩,構成山西的‘山’字形,連接出入站口及主要的人行出入口,同時寓意紅毯迎賓,引導人流的同時,又彰顯了山西的熱情好客。」陳萬興介紹,此次迎澤大街改造提升,文化品質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新設「山」形景牆,線條簡約流暢,香檳金的外框搭配米黃色的鏤空板,構建出切合山西形象的門戶景牆;底部水波紋狀的藍色亞克力板象徵山西的母親河——汾河,青山綠水重巒疊嶂;一側的草坪中,層疊的石材鋪砌圖案意為祥雲。「山」「水」「雲」整體構成了山西好風光的縮影。

見證了太原發展變遷的迎澤大街,不僅是太原的中心軸、交通廊,如今,更是當地的風貌帶和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