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留學還是一條「好出路」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BeBeyond (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題圖來源:AI生成

2024年了,留學還是一條好出路嗎?

如今,在經濟下行和中美關係未緩和的大背景下,赴美留學的熱潮有些褪去,留學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冷靜期」。

所以作為一個披著留學外殼的個人發展機構,我們認為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留學的真正意義,並幫助每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出國深造,以及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

留學並非適合所有人,它不僅是一次教育的投資(如今稱之為消費了),更是一次對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的重大考驗。

留學的黃金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據Open Doors發佈的《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赴美留學生的人數降至29萬人,相比疫情前下降了近21%,這是連續四年的下降趨勢。

圖源Open Doors圖源Open Doors

且畢業後中國留學生回流趨勢明顯。數據表明,去年近九成的留學生畢業後回國發展(全球數據)。也不是不想留,是真的很難留下來。這裏以美國為例,特朗普上台後不斷提高H-1B簽證薪酬門檻,讓留美之路愈加艱難。

圖源領英圖源領英

相對應的,留學生回國後的就業市場也變得越來越擁擠,他們面臨的是與國內高校超過1000萬畢業生同台競爭的局面。

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出國,對自身認知不夠清晰、不知道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人,在這麼擁擠的求職賽道上,勢必會陷入進退維穀的困境。留學百萬,月薪八千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在這樣的背景下,留學所能帶來的視野拓寬和人生經歷豐富的價值,雖然仍然存在,但在實際的經濟和職業考量面前,許多家庭和學生不得不重新評估這一選擇。

留學是否存在黃金時代?

如果留學曾經意味著輕鬆獲得職業保障、贏得人人羨慕的成功人生,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留學是否真的經歷過一個所謂的「黃金時代」?

而今天又有哪一個選擇還處在黃金時代呢?保研?考公?找工作?

無論是選擇保研、考公,還是直接進入職場,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保研雖能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但競爭依然激烈,且國內名校的名額有限。

考公雖然提供了相對穩定的職業路徑,但入門門檻高且競爭嚴峻。

直接找工作則需要在一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市場中摸索前行。

每一種路徑都有其自身的優劣勢,關鍵在於個人的興趣、能力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

很多人都說,留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我們認為,留學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留學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原因在於,當留學的虛假光環褪去,我們便能夠更嚴肅地思考留學的真正意義。我們開始反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去留學?留學究竟能給我帶來什麼?

正是當我們開始認真探討這些問題時,留學的本質和真正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

許多人誤以為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和成功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勤奮與智商,認為這可以讓他們躋身於社會的頂端。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環境。

在這個背景下,環境指的並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新鮮感,更是一個適合個人發展的全新體系。

如果你處於一個強調唯分數的環境中,即使你再努力,也許始終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換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個不那麼注重分數的體系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能夠突破以往的限制,創造出「奇蹟」。

我們在留學申請的科普講座中,很喜歡談一個GPA1.9申請到紐約大學ITP(頂尖的交互設計項目)同學的例子,在一個GPA不到3.5都會覺得自己沒學上的環境里,他當年自己都覺得申請是絕望的。喜歡談這個例子並不是因為這個反差多麼博人眼球,而是這個結果說明了在一個全新的評價體系里,人的定位會非常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老話說「人挪活,樹挪死」,雖然命運難以掌控,但改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讓我們能夠擺脫過去的束縛,重新開始。

無論是換專業、換國家,還是接觸全新的教學模式,這些都可能更適合我們自身的發展需求。新的朋友、新的社交圈子、新的文化氛圍,都可能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靈感和機會,使我們感受到如同獲得了第二次機會一樣的轉變。

如果我們不再將留學僅僅視為鍍金的手段,不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證書,而是認真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希望走向哪個專業、哪個職業,未來希望成為怎樣的人,那麼留學作為一個過程中的加油站,將成為我們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而非最終目標。

當然,我們也知道,留學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所以下一個部分我們就來談一談,哪部分人適合,而哪部分人不適合出國。

適合出國的人群

我們認為,留學作為一個新的個人發展的環境,對於這幾類人能帶來很大的價值:

1. 在國內發展遇到瓶頸的人。

比如,之前有個985高校的化學專業學員,他在國內的資源和學習條件都相當優越,也一直以為自己能夠順利找到未來的道路。然而,進入大四的第一個學期,他發現自己和導師的合作完全不合拍,實驗室的日子變成了每天的折磨。

國內已經看不到其他的出路時,他開始考慮出國深造。這個轉變,不僅是對現狀的突破,更是尋求自我重新定位的契機。留學為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讓他能夠逃離當前的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新方向。

2. 想學的專業國內沒有,或者仍是新興專業。

有些專業在國外開了很多年了,發展的比較成熟和完善,但在國內還是處於新興專業。

包括但不限於:

  • 理論物理(國內大牛比較少);

  • 成人學習與領導的發展(國內查無此專業);

  • 文化產業管理(冷門、小眾);

  • 金融數學,金融工程;

  • 遊戲設計(國內還在起步階段);

  • 偏交叉學科的在國內很少見,比如HCI,神經科學。

3. 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有一個很高的目標,需要一個名校背書。

比如我們有位學員在工作多年之後和家人一起創業,進軍口腔診所領域,把國外比較先進的口腔醫療模式代入中國,簡單來說就是想要幫助口腔科醫生開診所。

為了更理解先進的商業模式,也為了讓自己有個名校背書,她決定申請公共衛生領域的碩士。一邊工作(自己創業是全年無休的)一邊三個星期把雅思考到了7分,一個月寫完了所有學校的申請文書,最後是拿到了Harvard,Umich等名校,Harvard還給了獎學金。

4. 在國內的轉專業成本比較高。

這條適用於工作了的人,工作了2~3年,幹不下去了,想要切換一下自己的賽道,從教育體系來看國內喜歡從一而終的模式,再加上考研的不確定性,因此國內的轉化成本高,但國外的研究生項目還是比較歡迎其他專業的申請人的。

比如我們有位學員在阿里產品經理崗工作了2年,一開始這確實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卻讓他不斷內耗,他意識到這不是自己想走的道路,他真正想學習的專業其實一直是心理學,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追尋自己內心的方向,去康奈爾大學就讀心理學。

不適合出國的人群

不是說不能出國,只是這樣的狀態下留學的價值會縮水。

1. 讀書目的不清晰的同學,比如不清楚為什麼要去這個專業。

說一個我們看到的例子。之前在哥大教育學院讀書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女生,她通過中介申請到了一個哥大教育學下面最容易進的專業。她在專業選課時只關注老師的給分高不高,並未從她的實際需求出發,因此她也沒覺得自己學到東西,只是大罵課程水。而另一位同學卻覺得這門課很有價值。

花費相同的錢,學習成果卻大相逕庭,所以在出國前還是得好好想一想自己讀書的目的。不要說花了一百萬,只是換個地方上自習。

2. 家庭經濟條件不寬裕,家裡砸鍋賣鐵,賣房賣車送孩子去的。

不過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因為誰也不希望本該認真學習的時候卻天天在外面打工賺學費和生活費。

有的時候大家會從經濟條件出發想著申請不用付錢的專業,比如美國的博士學位。但這時真的需要問問自己是否想走學術的道路,是否有科研的想法,不然成功的概率會非常低。

留學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經濟因素,更要結合個人的興趣和職業規劃,才能在新的環境中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3. 認為留學是捷徑,圖輕鬆的。

國外好的學校學業壓力其實很大,比如我們有哈佛的學員在期末時一整個月的時間都沒空洗衣服。而且國外的約束很少,所以需要大家自律一些,且有自發的驅動力去學習。國外的論文也有嚴格的學術要求。

4. 本身很封閉,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留學的魅力在於能接觸到各種新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和多樣的社交圈。如果對這些都感到排斥,可能會在國外感到孤獨和不安。

真正的留學經歷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個人心態和視野的拓展。如果不願意走出舒適圈,接受不同的文化碰撞和多樣的生活方式,那麼這段經歷可能不會有那麼多的收穫。

寫在最後

我為什麼要去留學?留學究竟能給我帶來什麼?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你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搞清楚自己的自我認識,搞清楚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和生活方式,搞清楚留學到底能給你提供什麼樣的可能性——很多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來自師兄師姐也不是通過問遍留學機構,而是問你自己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去研究去思考去回答。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