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為什麼也不快樂
「帶薪emo」「帶薪聊天」「帶薪在工位發呆」……類似這樣的行為,被職場人調侃為上班「摸魚」。有人說,上班時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大概就是「摸魚」了。
「摸魚哲學」盛行的同時,也有不少「摸魚一族」表示「心很累」。網絡平台上,「‘摸魚’並不快樂」等話題也引發網民熱議,不少年輕人現身說法,「努力不一定會被看到,但摸魚一定會」「一邊戒不掉,一邊很懊悔」。
那麼,「摸魚」到底快不快樂?它為何令年青人感到矛盾?
「摸魚」,取自「渾水摸魚」一詞,隨著職場文化的發展而衍生為一個特定流行語,特指在工作時間里開小差、偷懶等行為。
網絡上,五花八門的「摸魚攻略」讓人忍俊不禁。比如,掌握好職場人必知「划水專用快捷鍵」,面對老闆的「突然襲擊」,可以秒速切換到工作狀態;修煉成喜怒不形於色的「表情管理高手」,時刻都能呈現出嚴肅的思考狀態;蒐羅一堆廢舊文件攤在桌子上,戴上耳機悄無聲息地聽個有聲小說,等等。
同時,部分網民也找出了諸多「摸魚有益」的論據。比如,蘇軾在貶謫之地「吃喝玩樂」,卻寫出了千古名篇;還有劉慈欣上班「摸魚」,卻寫出了科幻巨作《三體》等。
不禁要問:為什麼「摸魚」在職場上流行?
一方面,「996」「007」等加班文化盛行,24小時「超長待機」成為很多「打工人」的常態,尤其是面對少數用人單位無效加班、內卷競爭等現像帶來的超負荷壓力,「打工人」需要通過「摸魚」找到一個疏導情緒的出口,在忙碌中喘口氣;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少數人「摸魚」可能是因為自身工作量不夠飽和,或是躺平心態催生下的一種「消極怠工」。
在筆者看來,對於大部分年青人來說,「摸魚使我快樂」更多隻是一種自嘲,他們雖然天天把「摸魚」掛在嘴上,其實內心始終不甘願就此躺平、遊戲人生,身體還是很誠實地工作著、奮鬥著。
二
不少網民認為「摸魚」心態是一種「積極心理」,是工作中的正當調劑,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感歎:「‘摸魚’其實並不快樂。」這又是為什麼?可能來源於以下幾種心理。
比如,「偷感」帶不來心安。有人這樣描述「摸魚」的感受:「每時每刻得裝忙,還提心吊膽怕被發現。」這種「無實物表演」其實也屬於情緒勞動的一種。不忙卻要假裝很忙,同樣會消耗精氣神、加劇工作倦怠。
時刻觀察周圍的「風吹草動」、裝一天的「撲克臉」、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的人,看似沒有在工作,但其實情緒勞動已經超負荷,實際上,這種「工作狀態」比起全身心投入工作,可能更容易讓人感到疲憊。
比如,拖延加重了焦慮。正如有人說:「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暗中標好了價碼。」本以為「摸魚」是「得一寸便是一寸」的快樂,但不理想的工作績效與無處不在的同輩壓力,會使我們陷入更深的自責與焦慮。從實際角度來看,「摸魚」一時爽,但隨著「DDL」不斷迫近,該做的工作還是得做,拖得越久,反而越容易著急忙慌。
比如,逃避消解了意義。有些「摸魚」行為是對無效加班等情況的「無聲反抗」,這可以理解。但過度「摸魚」背後,也可能存在逃避工作、牴觸工作的心理,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影響了團隊合作,一定程度上還會間接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找不到自己在職場的價值,看不清自己在團隊的定位,甚至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從而產生一種自我「無價值感」。
三
「快跑」起來挺累,「摸魚」似乎也並不快樂。如何才能擺脫兩難?筆者想到三句話。
與其「反摸魚」,不如「正反饋」。有報導稱,為了對付「摸魚一族」,少數企業用上了「反摸魚」手段,比如在廁所安裝計時器、監控員工工作電腦、安裝自動跟蹤攝像頭等,引發不小爭議。實際上,在高壓的職場環境中,一些「打工人」的休息時間被不斷壓縮,選擇「摸魚」,也是他們在變相地找回被擠佔的時間與空間。在筆者看來,這些「反摸魚」的辦法並不人性化。
其實年青人憧憬的,或許是既有認真工作、努力生活的勇氣,也有忙裡偷閑、善待自己的自由。因此,用人單位也應考慮,是不是任務分配不合理,才引發員工「軟抵抗」;是不是考核太嚴厲,缺少了人性化;是不是無效加班太多,才誘發員工「划水」「摸魚」……少一些指責和控制、多一些理解和鼓勵,儘可能滿足員工的合理訴求,為朝氣蓬勃的年青人創造更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
既能「拉滿弓」,也會「鬆鬆弦」。現實中,有人「摸魚」荒廢了工作,也有人「摸魚」治癒了自己,這取決於如何看待「摸魚」。如果把「摸魚」作為高壓工作中的短暫「gap」,通過稍稍休息以便更高效地投入工作,那麼這「魚」摸一摸也無妨。正如有人提出,在工作與工作之間,即使是不超過十分鐘的「微休息」也能起到作用;而如果把「摸魚」作為逃避工作、消磨時間的「消遣」,那麼這多數時候不僅無法真正讓自己舒心,反而會讓問題越攢越多、負擔越來越重。
有人說,弦不能放得太鬆,也不能繃得太緊。不妨試試職場中流行的番茄工作法、「To do」清單管理等,在專心工作一段時間後,短暫給自己放空一會兒,再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許能在「幹得好」和「玩得好」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對於「摸魚」,自洽還是自擾,往往取決於「打工人」自己。壓力之下,與其「低效假裝勤奮」後再「心驚肉跳地追趕DDL」,不如在張弛有度中修煉一顆平和穩定的心,掌控好時間與節奏、安排好工作與任務,用「全力以赴」的努力,換取「心安理得」的放鬆。或許「頭腦風暴」後的一杯咖啡,高強度輸出後的一次放空,工作圓滿完成後的一種成就感,更能令人愉悅。
人生海海,逐浪之餘,偶爾「摸魚」其實也無傷大雅,只要不消磨掉乘風破浪的勇氣與迎擊風雨的能力。畢竟有時候,不疾不徐才能走得更遠。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