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糧減損專家談|強化標準引領 推進節糧減損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一粒糧食走過了收穫、儲存、加工、銷售「四季」,全鏈條的節糧減損工作需要標準持續有力的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辦公室、中國新聞網聯合出品「節糧減損專家談」,邀請權威專家解讀節糧減損相關話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糧食標準處處長徐廣超表示,糧食標準貫穿於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全領域,強化標準製修訂和實施,可以為節糧減損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引領和技術支撐作用。

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高度重視節糧減損標準化工作,構建了糧食流通節糧減損標準體系,覆蓋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各環節。

在收購環節,徐廣超稱,《玉米》《小麥》《稻穀》《大豆》等4項強製性國家標準,通過合理設置相關指標,能夠有效促進節糧減損。如修訂《大豆》強製性國家標準,通過科學調整「損傷粒率」質量指標,等內大豆佔比從66%提高到90%,既有利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又有效增加收購糧源,促進節糧減損。

在儲存環節,徐廣超表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堅持綠色導向、降低損耗,發佈的《二氧化碳氣調儲糧技術規程》《氮氣氣調儲糧技術規程》《惰性粉儲糧防蟲技術規程》等糧食行業標準,通過綠色殺蟲技術減少病蟲害發生,降低了儲存環節糧食損耗,有效提升綠色儲糧水平。

在加工環節,徐廣超指出,堅持適度加工、營養健康,重點抓好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加工的產品,通過合理設置加工精度等指標,引導加工企業避免過度加工,帶動消費者轉變過度追求「精米白面」的觀念。比如,《大米》國家標準通過設置加工精度上限來引導企業適度加工,既更多的保留了大米的營養成分,總出米率又能提高1.25個百分點。

「另外一方面就是重點規範產品加工操作技術,」徐廣超表示,正在製定的相關產品適度加工技術規範等標準,旨在進一步規範指導企業生產加工,更好地推動以標準化引領油脂產業節糧減損。

標準如何體現大食物觀下的節糧減損?

徐廣超表示,在大食物觀視域下,糧食概念已經不再是狹義的稻穀、小麥、玉米等穀物;糧食安全目標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由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食物獲取途徑從耕地資源拓展到草原、森林、湖海等等。圍繞「糧食」,增加食物的多元供給,其實就是節糧減損。

徐廣超指出,首先,建立木本油料油脂標準體系。截至目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推動發佈了《油茶籽油》《牡丹籽油》《橄欖油、油橄欖果渣油》等木本油料油脂標準近30項。其次,加大全穀物標準有效供給。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突出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節糧減損,推動發佈實施《糙米》《全麥粉》等10餘項全穀物標準,基本涉及市場上流通量較大全穀物產品,全穀物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對於如何進一步發揮標準助力節糧減損的作用,徐廣超指出,一要抓好重點標準製修訂。強化大宗糧油適度加工、全穀物標準製修訂,加強先進適用綠色儲糧技術標準製修訂,加快糧油機械儀器設備技術標準升級。二要加強標準貫徹和實施。開展糧油適度加工標準化試點,促進糧油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採用節糧減損標準,推動糧機生產企業技術升級。三要持續增加標準有效供給。支持社會團體、企業研究製定相關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提升節糧減損標準的市場有效供給。(完)

責任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