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內蒙古丨北疆小村綻新顏

惱包村位於大青山南麓敕勒川草原,隸屬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有人讚譽它為「北疆的江南水鄉」,也有人將其比作「夢中的遊樂場」。帶著好奇,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採訪團來到了這裏。

「今年‘五一’假期,惱包村日接待遊客的數量達到了21萬人次,我們惱包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打卡點了,自2019年以來,村里累計接待了近3000多萬遊客。」 惱包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東亮自豪地介紹。

從「惱包之眼」摩天輪上俯瞰惱包村景色。人民網記者 道日娜攝從「惱包之眼」摩天輪上俯瞰惱包村景色。人民網記者 道日娜攝

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級森林鄉村……惱包村村委會大樓牆上掛著很多榮譽獎牌。惱包村中,古韻與現代交織,村西是古樸典雅的傳統院落,中式庭院靜謐幽雅;村東是歐式風格的現代樓宇,歐式建築典雅別緻。江南美景如詩如畫,現代遊樂園歡聲笑語。帶著「晉」味的民俗大集和超現實格調的惱包水世界比鄰而居,遊樂場與惱包摩天輪南北呼應,登上‘惱包之眼’,敕勒川草原美景盡收眼底,讓人們感受著「推門即景」 「睜眼即景」。

惱包村中「江南園林」式景觀。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惱包村中「江南園林」式景觀。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難以相信,這裏曾經是一個水患頻發的地方。

為解決房屋常年被破壞、傳統種植業創收難的問題,2013年,惱包村按照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態治理整體佈局,採取政策獎補、集體自籌和村民眾籌的方式規劃建設新村、文化產業區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並於2019年建成實現入住。在此過程當中,村集體持續推進以人為本的高質量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大院、職工之家、幼兒園、醫療衛生室、便民超市等公共設施,為村民提供了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

炒籃要趁熱。為讓村民生活好起來、腰包鼓起來,近年來惱包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為基礎,文化為亮點,將生態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有機融合,成功打造了集觀光旅遊、休閑渡假、美食餐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全要素文旅產業鏈。

遊客在惱包村遊玩。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遊客在惱包村遊玩。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位於村東區的呼和浩特市城發(惱包)倉儲物流園區熱火朝天地運轉著。在打造文旅產業的同時,惱包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引進建設年貨物吞吐量1000萬噸的倉儲物流園區,把物聯網建在家門口。

村西岸的科技農業園區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為主導,在保持傳統農業生產的同時又以新模式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目前,村集體成立了文化旅遊、影視傳媒、供水供熱、物業管理、酒店餐飲6家集體制公司。為當地村民提供就近就地就業崗位6000多個,村集體搭建的文旅產業平台年產值達10億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50000元。」 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恒彪說,村子整體好了,我們村民的生活也跟著好了。

在逐步規範惱包文旅產業運營管理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惱包村充分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探索和開闢文化陣地建設新路子,先後舉辦了「惱包情」元宵晚會、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農民豐收節、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彙演、2024年呼和浩特農產品博覽會等系連儂文旅商活動,以多元業態促進旅遊業發展,形成鄉村特色經濟的聚集效應,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繁榮發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

惱包村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惱包村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原先我和我老公在外地打工,一個月兩個人頂多賺6000元。後來新村發展起來了,我就和我老公回來開了個超市,現在年收入能達到40萬元。」村民馮林萍告訴記者,這樣的例子在惱包村比比皆是,家鄉的變化給大家帶來滿滿的幸福感,日子越過越甜。(白建平、孝金波、道日娜、李睿、孟佳澍、張力洋、張雪冬、趙夢月、張聿修、齊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