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大模型:投資人潑冷水,創業企業能走多遠?

眼看著大模型越來越火,最近給大模型潑冷水的大佬們,卻越來越多了。

比如,前Google科學家、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誌飛就表示:中國的OpenAI是個偽命題,OpenAI也不一定笑到最後,對OpenAI的商業模式表示悲觀。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甚至表示,哪怕對用戶,一個月要交幾十塊錢才能用的那種閉源大模型也是智商稅。

朱嘯虎更是表示,五年後不會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他只投AI應用類的項目。

周鴻禕也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大模型已經走下神壇,並不具備真正的智能,他認為未來的科技趨勢將更加註重小模型和微服務。

種種潑冷水之下,以至於近日網傳百度不再做通用基礎大模型,文心一言背後的通用大模型要被放棄了。

當然,文心一言APP改名文小言,也助推了這股謠傳。針對此事,文心一言市場部負責人張全文9月9日表示:所謂放棄通用大模型研發純屬謠言,文心一言剛完成了功能全面升級,將持續加大在通用大模型領域的研發投入。

01 潑冷水,因為大模型運行的成本太高

 一股大模型要不行了的流言,就這樣四處傳播。

不止百度,大模型賽道的開闢者OpenAI,更是首當其衝。

此前,國內就有媒體援引高盛及Similarweb數據,指出從今年春季到夏季,ChatGPT 網站的月度訪問量急劇下降,試圖證明ChatGPT正在被拋棄。

但實際上,這是因為中文互聯網對於外文原報導往往不會進一步核實溯源,只要有一家翻譯部分內容,其他家就迅速跟進轉發。

其實,流量下跌原因一方面在於新ChatGPT主頁啟用,流量下跌的是ChatGPT的舊鏈接。如果將ChatGPT新舊域名流量統計疊加,則總流量依然是在增長的。

另一方面也與暑期學生用戶流量減少有關,similarweb近日在其官網上也說明,8月底以來,隨著學年恢復,ChatGPT 在美國(訪問量)開始反彈。

8月份ChatGPT全球訪問量為14億次,同比下降了3%,但美國訪問量增長了0.4%。而8月微軟 Bing 搜索引擎的訪問量為12億次,作為一家大模型網站,其訪問量超過搜索引擎,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而且,高盛分析師Peter Oppenheimer指出,從歷史上看,投資者往往過度關注創始人,低估競爭的影響並誇大早期創新者投資的資本回報。與此同時,投資者往往會低估該行業新進入者的增長,這些新進入者可以利用其他公司的資本支出,使他們能夠創造新產品和服務。估值往往還低估了非技術行業可能產生的機會,這些行業可以利用技術在現有和新的產品類別中產生更高的回報。

也就是說,在國內一些ChatGPT擁躉依然不相信國產大模型可以追趕上GPT 4.0之時,美國本土的分析師反而更加冷靜,認為ChatGPT並不是不可超越的。

在美國國內,ChatGPT的競爭對手之一Claude.ai今年以來流量有明顯躍升。在美國之外,中國的眾多大模型企業更是奮起直追,至少在中文領域,測評水平趕超GPT 4.0的也不止一家。且這種測評榜單,至少在中文能力上,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當然,問題依然存在。大模型的運行,需要極高的成本。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OpenAI以推理為重點,名為「草莓」(Strawberry)的新 LLM,以及名為Orion的新主打LLM,每月收費可能高達2000美元。

報導援引瞭解OpenAI提議訂閱價格人士的消息稱,OpenAI可能很快向部分用戶收取使用高端LLM每月2000美元的費用,目前還沒有最終確定價格。這也是一個套路,先放風會漲價很多的消息,最後漲價幅度比放風消息略少,人們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但這也說明,以往的C端付費模式,已經走不通了。

02 大模型創業,很卷但不冷

哪怕是蘋果發佈會重點宣傳的Apple Intelligence,其實用戶也沒有看到對比ChatGPT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哪怕是OpenAI力推的文生影片模型Sora,也面臨諸如Runway Gen-3 Alpha、Dream Machine,以及國產影片模型可靈等的競爭。甚至Midjourney官宣要推出文生影片模型。

大模型這個賽道,並沒有冷卻。即時沒有多少新進入者,已有的玩家依然在不停地探索新賽道,相互之間互相攻入對方賽道也是經常發生。

今年6月,高盛最新的報告指出,大規模資本增長和競爭的典型模式正在人工智能領域發生,就像之前的技術浪潮中發生的那樣。正如競爭經常被低估一樣,隨著技術的邊際成本下降和產能的增加,創新資本支出的回報通常會被高估。

高盛認為,AI正在推動一場重大的資本支出熱潮,而且讓15年來的科技領域的高回報率成為過去,因為沒有太多證據表明技術資本支出可以延長知識產權資產的壽命,也沒有證據表明像 ChatGPT 這樣的先行者具有商業成功的持久力。

但這種高估,其實也是一種「科技的理性繁榮」。而且,科技行業過去也並不一直都是高回報率的。這可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我們看到了Google、蘋果,卻沒有看到更多失敗的科技企業。

大模型創業其實並沒有進入寒潮。哪怕OpenAI看似進步變慢了,或許也是因為其首席科學家以及眾多重要骨幹都出去單幹了,人才流失讓研發效率大降可能才是主因。

而OpenAI的骨幹流失,反過來證明大模型賽道的活躍度很高。否則,一個已經格局穩固的賽道,是不會出現頭部企業高管紛紛跳出創業的現象。

當然,大模型賽道或許不冷,但很卷。小紅書上的AI博主@橘子汽水鋪就爆料稱,「大模型六小虎的情況,略顯悲觀」。

大模型「六小虎」真的就不行了嗎?這則傳聞還有待核實,儘管億歐也從多種渠道獲悉,現在部分大模型企業交付難、賬期長,資金鏈緊張,但大模型企業並不是陷入死寂。

一方面,大廠自己內部的大模型,背靠大集團,肯定不會那麼快就被放棄。

另一方面,即使是「六小虎」,很多大廠也與之有著種種投資關係。嚴格意義上,大模型賽道就沒有完全無科技巨頭或產業資本支持的創業。

作為一種高資本投入的賽道,大模型創業天生就具有極高的門檻。大模型創業企業們,在招聘平台上的各類崗位招聘並沒有停止,這個行業依然在補充著新鮮血液。

我們相信,卷是大模型賽道短期內不可避免的,但哪怕是暫時遇冷,大模型未來一定也會走進產業深水區。而水越深,本就會越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陳俊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