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會觀眾現場拚接微縮斗栱,沉浸式感受古建築精湛技藝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展上,北京建工集團展區長安街沙盤與中軸線模型成為展會焦點。現場特別策劃的一場古建築文化特色活動——拚裝微縮斗栱模型,更是吸引了不少觀眾參與,讓大家沉浸式感受古建築的精湛技藝和魅力。

服貿會上,觀眾沉浸式感受古建築的精湛技藝。受訪者供圖服貿會上,觀眾沉浸式感受古建築的精湛技藝。受訪者供圖

記者在「首鋼園」13號館看到,北京建工集團展區的長安街沙盤以其宏大的視角,再現了京城主動脈的繁華與莊重,中軸線模型則巧妙濃縮了古都北京的靈魂,以精湛的工藝再現了古代建築的細膩與輝煌。從飛簷翹角到雕樑畫棟,無不透露著歷史的沉澱與文化的韻味。兩者交相輝映,彰顯著北京老城的對稱之美與文化底蘊。

北京建工六建集團還在現場策劃了一場古建築文化特色活動。北京建工六建集團古建分公司負責人李萬博以中軸線沙盤為媒介,向現場的參觀者講述了正陽門修繕的點點滴滴。

李萬博介紹,古建築修繕要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形製、原做法」的「四原則」,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敬畏,更是對技藝的堅守。正陽門保護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歷史信息,是踐行最小干預原則的優秀案例。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首次創新利用數字化手段建立古建‘工藝字典’,借助以往工程的修繕經驗以及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平台資源,在正陽門修繕中進行應用和延伸,將地仗、木作、瓦作、油飾、彩繪等施工工藝進行工序分解,通過自主研發的手機APP小程序,對施工全過程進行記錄,形成一套文物保護工程的數據資產,為後期運營維護提供重要資料參考,為古建後期使用保護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李萬博說,這些數據可以讓後人更直觀地學習傳統工藝,實現對文物全生命週期跟蹤,讓古建築遺產「活」起來。

活動現場,有著40餘年古建工作經驗的苗運平走上講台,為現場觀眾詳細介紹了斗栱的演變歷程、桑治式斗栱與清式斗栱的異同,並揭秘了其在製作與安裝過程中的施工要點。

現場的互動環節,觀眾紛紛上台體驗拚裝微縮斗栱模型。在工匠的指導下,觀眾們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每一個部件,感受著斗栱結構的巧妙與複雜。

服貿會上,北京建工集團展區。受訪者供圖服貿會上,北京建工集團展區。受訪者供圖

記者瞭解到,北京建工六建集團古建團隊參與故宮古建築群落保護修繕10餘年,成功完成了慈寧宮花園及雁翅樓等十餘處古建修繕工作,精準還原歷史風貌,讓古建築的「形」與「神」得以完美統一。

李萬博說,古建築修繕不僅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場文化的接力。在推動項目進展的同時,還致力於古建築技藝的傳承與弘揚,「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古建築修繕人才,我們通過導師帶徒,以老工匠的言傳身教,將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代代相傳。通過設立培訓基地、開展師徒傳承活動、舉辦古建築技藝交流研討會等方式,為年輕一代工匠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