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美元市場,迎來新入局者!

2020年,李安出席北京電影節開設的電影大師班,分享自己首次使用3D技術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經歷。對於李安而言,他已經作為「老式的電影拍攝者「拍了20年電影,對新的技術、新的拍攝方法非常陌生。

但最終的結果叫好又叫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囊括了奧斯卡四項大獎,全球票房表現也超乎預料。在這次成功的嘗試以後,李安的感想對於很多「老派「的電影工作者來說都大有觸動。

「電影這個東西必須要靠媒體才能夠把你內心抽像世界將心比心地傳達給觀眾,你依靠這個媒體,不管你是用繪畫、文字、膠片、數碼,還是立體的、平面的,你用雕塑也好,不管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你什麼樣的表達,它是你的依靠,你必須要和它產生一個很熟悉的依存關係,這樣你才能表達」,而導演們去找新的素材、新的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全新的大家心靈溝通的媒體,它其實是一個新的媒體,一個新的可能性」。

現在,一個「新的可能性」正在向電影行業揮手。9月9日,快手宣佈啟動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薛曉路、俞白眉、董潤年、張吃魚、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知名導演,將依託可靈AI技術生成影片,製作出品9部AIGC電影短片。

AIGC技術,尤其是AI生成影像技術,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吸引了內容行業的眼球。400億美元規模的全球電影市場,是否將增添一個嶄新的關鍵變量?

為什麼是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

AIGC對於電影行業,似乎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2022年,人工智能藝術家葛倫·馬歇爾就憑藉人工智能生成的電影《烏鴉》獲得過康城短片電影節評審團獎,凸顯了人工智能在創意內容創作中的作用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期間,更是有來自59個國家的1000多部參賽作品參與以”合成故事,人類之心”為主題的首屆國際人工智能生成短片電影節的角逐,最終。吉賽爾·童(Gisele Tong)的《致親愛的我》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但在更廣闊的全球電影市場角度上看,AIGC的角色似乎始終是一個小打小鬧的「攪局者」,而未能獲得主流電影行業的接納和認可。這背後的原因,首先是技術上的門檻。像Sora這樣引發全球關注的影片生成大模型,單次影片生成時長停留在一分鐘之內,渲染時長接近一個小時,且沒有對公眾開放使用,這讓市場很難評估它實際的應用前景。

更大的原因還是AIGC的商業化模式尚不明朗,有種觀點認為,AIGC可能擠佔甚至替代原有的傳統電影工種,這也讓部分電影從業人員感受到了威脅。2023年,荷李活發起了63年來首次全行業罷工,這也被認為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大罷工期間,資方與員工方談判的核心命題,就是如何在影視製作中約束人工智能的使用,以便保護好「人類員工」。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影視行業對AIGC表現出了更高的親和度。包括李少紅、賈樟柯在內的9位導演參與快手可靈AI的導演共創計劃,釋放了一個來自行業的善意信息,也標誌著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邁出了實戰應用於電影行業的關鍵一步。AIGC有希望在中國率先成為電影行業的「入局者」而非「攪局者」。

從內容到行業 可靈AI的應用圖景展望

為什麼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能夠率先做到?

答案在8月20日的快手2024年二季度業績電話會上,快手董事長兼CEO程一笑當時表態說,針對可靈AI的商業化,除了加強C端會員付費的全球運營外,也將尋求更多與B端合作變現的可能性,力爭盡快實現可觀的商業化變現規模,也會探索將大模型進一步運用到商業化推薦中。

也就是說,用戶基數和行業認可度,是衡量影片生成大模型能否在行業落地應用的兩個關鍵指標。

作為持續關注新技術應用場景的學者,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誌安表示,中國在新技術的場景應用方面,一直是發展速度比較快的,中國人口規模和市場需求大,應用場景豐富,對於AIGC在影片內容創造方面的商業化應用,C端用戶比較注重使用的體驗感,目前還有擴大的潛力;B端則注重是新技術是否能助力降本增效,如果AIGC能幫助短劇、電影、廣告等領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用戶規模自然就會擴大。

過去,內容製作行業之所以對影片生成大模型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主要也是因為創作者們的基數相對較少,在實際使用體驗上碰到了很多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在分析AIGC應用的未來時直言,目前AIGC在影像創造的精細、準確、動態各方面都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要真正能夠經受住高清晰度、高密集度、高動作性的大屏幕的檢驗,可能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目前在微短劇、短影片、廣告設計、MTV等領域,AIGC的運用相對說來更加普遍。只有當AIGC的算法算力以及語料庫都能夠真正支撐大屏幕大製作的情況之下,它的運用才會跨上新的台階。

而可靈AI的發佈,讓影片生成大模型在行業內的落地應用第一次變得清晰可感。快手高級副總裁、主站業務與社區科學線負責人蓋坤在9月13日舉行的快手投資者日活動上說,可靈是全球首個發佈用戶可用的真實影像級的影片生成大模型,之前Sora是一個敲門磚,但是影片生成大模型技術到底有沒有到達拐點,大家面前好像還有一層霧霾。可靈的問世標誌著整個行業都清楚地認識到,影片生成大模型的技術拐點已經到來,而且整個應用的成熟指日可待。

蓋坤進一步介紹,6月6日發佈以來,短短三個月時間,可靈AI已進行了9次迭代和升級,這在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令人驚歎的速度。近期,可靈AI正在內測全新的1.5版本基礎模型,新模型將在畫質、美感、運動合理度和語義響應度上有大幅提升。他預測,在樂觀情況下,可靈AI有望通過一年時間達到輔助個人製作一部非常精美、具有想像力的影視劇的水平。

自6月6日發佈以來,可靈AI已累計服務了超過260萬用戶,生成5300萬張圖片、2700萬個影片。而在十幾天前的光合大會上,快手公佈的這個數據還是160萬用戶、1600萬個影片。用戶基數和應用調用次數增長速度如此之高,反應了行業對於可靈AI的關注正在快速升溫。

在這個背景下,可靈AI與九位具有不同創作背景的知名導演聯合創作AIGC短片,應和了AIGC「由短影片到長影片、由奇幻題材向全題材、由部分環節到製作全流程」逐漸覆蓋的趨勢,昭示著可靈AI進入「大屏幕」製作時代的信心和決心。

AIGC將如何重塑

專業內容生產行業?

AIGC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工具,正在專業影片內容生產領域掀起一場變革。從AIGC短劇到AIGC電影,這一技術正逐步展現其在影視行業的巨大潛力。

以影視行業為例,尹鴻表示,AIGC在中國的影視創作中已經進入了有限應用階段,從《流浪地球2》到《異人之下》,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AIGC的幫助。在電影和電視劇的製作中,AIGC被用於聲音的重建、場面的建構、空間的塑造,甚至特定角色的造型等方面。

影視製造行業過去常用的綠幕、CG技術,主要體現在做背景、特效輔助方面。AIGC技術的引入,有望顯著降低影視製作行業的人員成本。傳統影視製作涉及龐大的人員團隊,而AIGC技術的應用,如前期劇本創作、中期的「提示師」工作,以及後期的剪輯等,都有可能減少劇組的人員數量。

東吳證券2024年8月發佈的研報估計,AI的引入有望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形式影視內容的產量和存貨周轉率,從而讓影視行業投資風險更加可控。在人機共創模式下,AI可降低影視製作成本的約43%;而在全AI模式下,這個數字將提升至95%。對於接近400億美元規模的全球電影市場來說,這不僅將是一筆巨大的成本節降,也使得電影創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和預算來提高電影的質量水準。

同時影視行業參與者的人才構成也會發生結構性變化,催生出類似「提示師」這樣的新工種,在影視行業,他們的工作是利用精準的詞句提示和圖片,在大模型上生成影片。

「提示師」工作在全球都是需求旺盛的新工種,據媒體公開報導,2022年11月,數據科學家萊利·古德賽德(Riley Goodside)憑藉大量摸索出來的提示詞技巧和經驗,入職Scale AI ,成為業內「第一個被招聘的提示詞工程師」,獲得百萬元人民幣年薪。

在中國,圍繞人工智能衍生的新工種,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24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發佈的19個新職業中,其中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與AIGC影視創作中的提示師角色相似。

張誌安表示,上一個學年開始,他在教實務課程的時候,就開始鼓勵學生下載相關AIGC應用軟件,到本學期,他已經在考慮「All in AI」。在一些實務課上,他會進一步強調,讓學生在擁抱AI應用的過程中,去思考如何人機協作和人際共生,去考慮機器可以做什麼,以及人不可替代的優勢是哪些。

張誌安表示,人類對複雜性的理解,共情的智慧,這些是機器難以做到的。在AIGC時代,人的創造力創造性就變得尤為重要,全面性、標準性以及查漏補缺的工作,就適合機器來做。

AIGC對影視製作的製作流程、人才構成等方面的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對於AIGC未來的應用空間,尹鴻持樂觀態度,他認為,未來從編劇到導演,從攝影到美術,從造型到聲音,從特效到音樂,可能都需要AIGC的介入,並隨著技術的完善,大大降低生產製作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甚至也提升影像的藝術品質,進一步解放影像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從AIGC在圖生影片和文生影片領域的技術探索來看,快手可靈AI暫時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值得注意的,AIGC在影視行業探索的同時,還在吸引越來越多的B端專業生產者的合作。

9月12日最新消息,快手可靈AI與藍色光標宣佈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藍色光標自研AI行業模型Blue AI心影創作平台,將首批接入快手可靈AI影片大模型API,通過將業內領先的AI影片生成大模型引入營銷領域,推動營銷行業AI應用的加速發展。這也標誌著AI影片生成技術正式進入營銷應用領域。

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髮展,專業內容生產有望迎來更多效率和流程上的變革。AI影片大模型的商業化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的可能性還取決於技術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更多專業生產者的參與和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