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學嘉年華開幕,北京科學中心奉上科普盛宴

9月15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暨第十四屆北京科學嘉年華主場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拉開帷幕。200餘場科普活動為社會公眾奉上一場科普盛宴。

書信等展品訴說科學家精神

在1號樓一層,「傳承——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展示了老、中、青一代代科學家不斷探索、創新、傳承、複興的科學之路。每一幅圖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科學家們對真理的無盡追求和對國家的深沉熱愛。

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傳承——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傳承——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其中,不少書信展品展示了科學家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於敏寫給弟弟的一封信中提到,「‘兩彈一星’是國防高科技大工程項目,是集體貢獻,我是其中一員,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於第一個領獎,只是按姓氏筆畫為序,並無什麼意義。」核動力專家彭士祿退休後仍然非常繁忙,經常加班到深夜,他與孫女彭瑤在1999年簽訂的一張「合約」中,孫女為了讓「老朋友」早些下班,請他每天準時回家,每天晚上12點以前必須睡覺。

展覽中還有一面「中國公式浪漫演算」的打卡牆,不僅介紹了華羅庚、吳文俊等數學家的生平,還很有創意地將演算草稿設計成立面,通過藝術化形式加以展示。小朋友拍照打卡時,可以感受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展覽中運用了大量實物,如介紹屠呦呦進行藥物篩選時,觀眾可以拉開小藥箱,觀察青蒿標本,瞭解青蒿功效。

專題展覽揭秘「中軸線上的科技」

近日,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公眾不僅熱衷打卡中軸線上的15個遺產要素,也對它們的歷史文化充滿好奇。在「科技中軸——北京中軸線上的科技」展上,圖文並茂的展陳和豐富的展品帶領觀眾從另一個視角瞭解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科技中軸——北京中軸線上的科技」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科技中軸——北京中軸線上的科技」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為:鍾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它們體現了哪些科學原理?展覽逐一進行展示。

展覽現場有一座萬寧橋模型,橋下3D打印的鎮水獸栩栩如生。展覽策展人、北京科學中心策展開發部桑治男迪介紹說,萬寧橋始建於元代,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樑。橋體為單拱石橋,由橋體、雁翅、鎮水獸、澄清上閘遺存構成。萬寧橋的拱橋結構不僅抗壓,滿足車輛通行,高高的拱券還為船隻提供了航行空間。鎮水獸的設置不僅增添了美觀,其龍頭、龍爪、水下龍珠、趴蝮的設計,更是巧妙地用於水位監控,橋體的每一個結構都與功能息息相關,是古代技術工程方面的典型案例。

展覽中還設有不少裝置和設備,觀眾使用這些裝置,可以更直觀地理解科學奧秘。每年冬至正午,一縷陽光會從天壇皇穹宇正門射入,經過地面反射,恰好照射到「皇天上帝」的牌子上,形成了獨特的冬至光,其中蘊含了光的直射和斜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學原理。通過縮小比例的皇穹宇和可調節的光線設備,觀眾可以自行探究光的奧秘,揭開神奇的冬至光背後的科學奧秘。

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傳承——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9月14日,北京科學中心,媒體記者參觀「傳承——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戴上VR眼鏡可參觀海油觀瀾號

在科學中心戶外空間,觀眾可以進行科普體驗,瞭解深地探索、海洋資源、網絡安全、商業航天、人工智能、通信技術、生命科學、低碳環保、新型材料、應急安全等內容。

「這是從鬆科二井鑽取的岩芯,鬆科二井鑽取深度已經達到7000多米,這裏展示的是地下1000多米的岩芯,它們可以用來進行科學研究。」中國地質圖書館李啟東說,這些岩芯和礦物化石向公眾科普深地科學知識,鼓勵青少年勇攀科技高峰,向地球深部進軍。

海油觀瀾號位於我國南海珠江口西岸的文昌油田群,是中國海油自主研發建造的深遠海浮式風電機,風機生產的電力為油田生產供電。「眼前我們看到的是海油觀瀾號的風機系統,葉輪直徑158米,整體高度超200米,相當於70層樓高,轉動一圈的面積近20000平方米,相當於2.7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風帶動3只大葉片,使機艙中的發電機轉動。生成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只要戴上VR眼鏡,觀眾就能身臨其境地參觀海油觀瀾號。

在應急安全展區,一個綠色的充氣通道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這是預防擁擠踩踏裝置,裡面的灰色充氣柱相當於擁擠的人流。三四位觀眾並排在裡面走,能模擬擁擠的現場」。應急宣教人員現場教學,告訴觀眾遇到擁擠情況如何應對。他說,人們正常呼吸時胸腹部有起伏,如果在擁擠環境中,胸腹部受到擠壓會導致呼吸困難,此時要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貼在胸前,起到隔離作用。一旦摔倒了,在擁擠環境下很難再起身,為防止被人踩踏造成致命傷,要將雙手相扣,保護好後腦勺和頸部,雙臂夾緊護住太陽穴。同時還要身體蜷縮側臥、雙腿併攏,用膝蓋接觸到肘關節,保護好胸腹部的內臟器官。

「在科學嘉年華長了不少知識,以後要多多瞭解科學知識,學以致用。」一個小朋友說。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