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建設韌性城市 築牢真正「結界」
過去,不少人戲稱,上海面對颱風,總有「魔都結界」。昨天,當「貝碧嘉」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有些人悲觀地表示:「結界」沒了。但是,申城公安、消防、水務、交通、綠化市容、民政等多個部門攻堅作戰,排險救援,廣大市民全力配合,一起築牢真正的「結界」。
對於上海這座沿海城市而言,颱風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因此颱風來襲並不是新鮮事。在「貝碧嘉」之後,今年第14號颱風「普拉桑」將再度趨向華東沿海,路徑與「貝碧嘉」相似。每次颱風都是對城市綜合能力的一次實戰考驗,要求城市在應對中不斷學習、改進和提升,以更好地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從昨天「貝碧嘉」登陸前後來看,各行各業將颱風防禦和應對工作落到實處,通過周密排查、消除隱患,全力發現、解決災情,申城總體平穩。但我們也要看到,像一些根系不發達、頭重枝葉密的廣玉蘭等大型植物的倒伏,還是對交通等產生了一定影響;一些居民家中窗戶、空調外機以及太陽能熱水器的墜落,也提醒有關部門在今後的風險排查中要進一步採取措施。
應對颱風這樣的極端天氣,要始終堅持「四個寧可」——寧可十防九空,不能萬一失防;寧可事前聽罵聲,不可事後聽哭聲;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這就需要在建設韌性城市過程中,有充足的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關注地面下的風險、地面上的風險、頭頂上的風險,以及不在傳統防禦視野範圍內的「看不見的風險」。
真正的「魔都結界」,不是依賴於「天意」,更不能靠運氣,而是在城市韌性與居民安全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構成真正的「魔都結界」。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