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丨薊北雄關四十年

1984年

首都一些單位

共同發起「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

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

前所未有的保護修繕長城的熱潮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境內的黃崖關長城

坐落在崇山峻嶺之巔

被稱為「薊北雄關」

是響應「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中

全國最早修復的段點之一

  2019年4月1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2019年4月1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
  2024年8月6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2024年8月6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

戰台敵樓、邊城掩體

水關煙墩、古寨營盤

……

這裏彙聚了萬里長城上的諸多形製

因此被譽為「萬里長城的縮影」

然而,彼時的黃崖關長城年久失修

昔日的雄霸之氣已不複存在

修繕前的黃崖關長城2號敵樓遺址。修繕前的黃崖關長城2號敵樓遺址。
修繕前的黃崖關長城3號敵樓遺址。修繕前的黃崖關長城3號敵樓遺址。

1984年9月

天津市隨即響應活動倡議

之後召開贊助大會

當場募集700餘萬元用於修繕

天津市各界群眾也紛紛響應

踴躍為修復長城捐資贊助

1984年,天津市和平區嶽陽道小學學生向「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捐款。

1985年7月

黃崖關長城第一期修復工程動工

據統計

修復期間,60多支施工隊伍

數千名軍民吃住在工地

大家熱火朝天、幹勁十足

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修繕黃崖關長城。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修繕黃崖關長城。
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修建登山路。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修建登山路。
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背磚上山。20世紀80年代,施工人員在背磚上山。
20世紀80年代的黃崖關長城修築現場。20世紀80年代的黃崖關長城修築現場。

至1986年10月

黃崖關長城完成了三期修復工程

共修復太平寨段和黃崖關段明長城3025米

關城環城860米

樓台25座

並建有長城博物館、長城碑林等設施

修復前後的黃崖關2號敵樓對比。修復前後的黃崖關2號敵樓對比。
修復前後的黃崖關8號敵樓對比。修復前後的黃崖關8號敵樓對比。
修復前後的黃崖關長城太平寨段對比。修復前後的黃崖關長城太平寨段對比。

40年來

黃崖關長城的修復與保護從未間斷

從原址修復水關

到組建長城保護員專業隊伍

從採集長城實景三維圖像

到啟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天津段)建設

修繕和保護理念不斷更新

2023年7月25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研究團隊在工作室內就拍攝的長城圖像進行交流。2023年7月25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研究團隊在工作室內就拍攝的長城圖像進行交流。
長城保護員王澤也是一位民宿經營者,隨著黃崖關長城風景區客流的不斷增多,他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2024年8月6日攝)。長城保護員王澤也是一位民宿經營者,隨著黃崖關長城風景區客流的不斷增多,他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2024年8月6日攝)。

再加上優美的自然景色

雄偉壯觀的黃崖關長城

早已成為當地一張重要的文旅名片

2007年10月28日,降雪後的黃崖關長城景色迷人。2007年10月28日,降雪後的黃崖關長城景色迷人。
2014年9月23日,秋雨過後的黃崖關長城。2014年9月23日,秋雨過後的黃崖關長城。
2015年8月4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夕照景色。2015年8月4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夕照景色。
2015年11月23日拍攝的雪後黃崖關長城景色。2015年11月23日拍攝的雪後黃崖關長城景色。
2018年8月8日,一場雨過後,黃崖關長城雲霧繚繞,宛若仙境。2018年8月8日,一場雨過後,黃崖關長城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2024年8月6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  2024年8月6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
 2024年8月6日,遊客在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內遊覽。 2024年8月6日,遊客在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內遊覽。

在長城腳下的鄉村體驗一晚主題民宿

在長城上跑一場國際範十足的馬拉松

欣賞一場以長城文化為藍本的沉浸式演出

……

  2020年7月29日,在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小平安村,黃崖關長城景區的車輛從一家農家樂門口經過。2020年7月29日,在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小平安村,黃崖關長城景區的車輛從一家農家樂門口經過。
  2020年7月29日,在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小平安村,遊人在一家農家樂內休憩。2020年7月29日,在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小平安村,遊人在一家農家樂內休憩。
  2024年5月18日,參賽選手在第21屆中國·天津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松比賽中。2024年5月18日,參賽選手在第21屆中國·天津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松比賽中。
  2024年8月21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夜景。2024年8月21日拍攝的黃崖關長城夜景。

  2024年8月21日,遊客在觀看《大明邊塞》之夜遊黃崖關係列演出。

隨著文旅深度融合

黃崖關長城不僅以「薊北雄關」之名傲立群山

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挖掘

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記者:李然 趙子碩

攝影:王建華 王廣山 楊豔波 楊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