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受訪青年看好「新農人」興農大展拳腳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新農人」不斷湧現,他們運用現代科技知識,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你怎麼看待「新農人」這一群體?你期待他們為鄉村帶來哪些變化?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7%的受訪青年考慮成為「新農人」並願意付諸行動,57.6%的受訪青年認為新農人需要具備新技術、新設備等的學習和運用能力,51.9%的受訪青年期待「新農人」幫助農民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

    「我覺得‘新農人’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2009年,85後劉帥從廣西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在南寧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然而6年後他卻做了一件在別人看來有些傻的事情——返鄉當菜農。那時,他的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由於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秋冬只能種一些葉菜類蔬菜,其他蔬菜只能靠從外地進貨,價格比較貴。「我是學農業的,就想返鄉做點什麼。」

    2018年9月,得知賀州市平桂區規劃5000畝土地建設平桂區設施蔬菜產業(核心)示範區並出台了相關扶持政策後,劉帥毫不猶豫地租賃了1000多畝土地種植大棚蔬菜。通過發展智慧農業,劉帥對育苗環境進行了溫度、光照、濕度的精準管理,還採用水肥一體機均衡施肥,讓當地在秋冬季也能生產出品質高、產量充足的辣椒、西紅柿。

    從2014年開始,黑龍江省北安市90後小夥陳浩就一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他時常到田間地頭與農民進行交流探討,篩選高產、早熟、適合當地推廣的玉米種子。為了提高當地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他連續多年為農戶免費噴施藥品累計達40萬畝。

    數據顯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94.7%的受訪青年會考慮成為「新農人」,其中64.7%的受訪青年願意付諸行動。

    90後「新農人」肖源來自湖南婁底,這兩年她所在的公司來了一支年輕團隊,專攻「稻蝦輪作」。他們在水稻種植前養小龍蝦,再用小龍蝦的排泄物做水稻的肥料,這樣能增加收益、提高土地使用率。「我覺得‘新農人’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肖源覺得,「新農人」代表了一種新的精神面貌,可以改變人們對「三農」的傳統認知。

    「‘新農人’可以來自各行各業!」來自陝西寶雞的90後「新農人」張育正在當地推廣獼猴桃的科學種植技術。他表示,如今各行各業都可以為農業注入新鮮血液,「做一些新的嘗試,或許就能給農業帶來新的活力」。

    張育覺得,對於「新農人」來說,要有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品質,更要堅韌不拔,踏踏實實地俯身向土地。

    「新農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或能力?57.6%的受訪青年認為要具備新技術、新設備等的學習和運用能力,53.5%的受訪青年認為要具備基本的農業知識與技能,45.6%的受訪青年覺得應該熱愛土地、熱愛農村。其他還有:經營管理能力(42.6%)、吃苦精神(42.1%)、創新精神(38.5%)、人際交往能力(38.1%)、獲取信息整合資源的能力(33.3%)等。

    「除了要有專業素養,還要有一顆奉獻社會、造福百姓的心。」陳浩認為,「新農人」要多站在農戶的角度想問題,幫他們把農業生產的風險降下來,收益提上去。

    「我覺得‘新農人’知識面要廣。」劉帥覺得,作為一名「新農人」,要學會運用新技術,除了為自己的企業謀發展,也要為社會作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革命老區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前恒認為,「新農人」要具備四個「新」:新知識、新思維、新產業和新業態。「現在農村里的年青人會把手機當‘農具’,通過直播帶貨等新技術為農業賦能。」陳前恒表示,現在的「新農人」還更重視農業全鏈條增值和產業融合,出現了如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新業態,產業發展更多樣。

    85.2%受訪青年看好「新農人」興農大展拳腳

    2021年3月,劉帥開始在田間地頭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先後培訓農民5000餘人次,扶持12戶農戶轉型創業。此外,他還積極幫助當地居民就業,「我們的員工基本是在鎮里生活的阿姐,平均年齡50歲」。

    「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需要把以前撂荒、無人耕作的地耕種起來,讓糧田真正成為良田。」2020年下半年開始,肖源及其團隊帶領村民赤腳踏田,在基礎設施非常薄弱的條件下一步步嘗試,「我當時沒想著在種水稻上賺什麼錢,只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片土地迸發生機。」肖源說,如今他們已實現了水稻種植的百分之百機械化。

    調查顯示,85.2%的受訪青年看好「新農人」在「興農路」上大展拳腳、施展抱負。對於期待「新農人」為鄉村帶來的改變上,51.9%的受訪青年期待幫助農民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50.3%的受訪青年希望整合多方資源,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49.3%的受訪青年期待引進和傳播先進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其他還有:使農村耕地得到充分利用,減少土地「撂荒」(48.4%);延長農產品生產鏈條,提高附加值(48.3%);吸引更多年青人返鄉、入鄉,增進鄉村活力(47.3%)等。

    為了改變獼猴桃種植戶「濫施肥」的情況,張育每年都會開展很多線下講座,普及科學施肥知識,教授農戶如何提高樹體的抗逆性。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農戶開始科學化種植獼猴桃。「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新農人’向農戶傳遞科學的種植理念和新思想,幫助他們提高產量、增加收益。」

    受訪青年中,男性佔53.7%,女性佔46.3%。00後佔16.6%,95後佔34.1%,90後佔33.3%,85後佔16.0%。來自一線城市的佔24.7%,二線城市的佔36.5%,三四線城市的佔27.4%,縣城或城鎮的佔7.1%,農村的佔4.3%。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吳欣宇 記者 王誌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