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兒概念股」到”ALL IN AI”,信雅達的AI跨界迷局

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蓬勃發展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這股熱潮中,資本市場卻上演了一出較為戲劇性的”父女連戲”。

一家主營金融科技服務的公司——信雅達(600571.SH)意外成為市場焦點。該公司股價伴隨AI概念的火爆出現數次異動。

不過,促使信雅達股價異動的關鍵因素並非來自公司自身的業務變化,而是源於公司實控人郭華強的女兒郭文景。

作為炙手可熱的矽谷AI初創公司Pika核心創始人,她意外成為了連接信雅達與AI熱潮的橋樑。這一關聯也使得信雅達被市場貼上了”女兒概念股”的標籤。

然而,公司與pika之間實際上並無實質性聯繫。此前,信雅達發佈《關於媒體報導的澄清公告》稱:「Pika開發團隊創始人之一郭文景系公司實際控制人郭華強先生女兒。除上述關係外,公司與Pika無其他關係。」

郭華強的創業之路

信雅達的發展軌跡與創始人郭華強的職業生涯緊密相連。

1956年,郭華強出生在浙江杭州。1984年,當個人電腦還未在中國普及時,郭華強已經開始涉足計算機軟件開發,成為國內最早接觸IT的先行者之一,當時他還是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的一名科級幹部。

這段經歷為他積累了寶貴的銀行信息系統技術經驗。1986年,郭華強通過電視廣播大學完成了金融專業的本科學習。

1991年,改革開放第二階段伊始,35歲的郭華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辭去銀行工作,創立了杭州南天金融電腦公司。這個決定,開啟了他的創業征程。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93年,郭華強與合夥人共同創辦新利軟件,似乎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然而僅一年後,公司就遭遇了重大危機:8個部門的經理紛紛離職,其中大部分人後來成為了恒生電子的創始人。

面對變故,郭華強決定將精力重新聚焦到自己最熟悉的銀行IT領域。1994年,南天金融更名為信雅達。

經過多年發展,2002年11月1日,信雅達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業務逐步擴張,到2014年,年淨利潤突破1億元。2015年6月,信雅達股價達到104元/股的歷史高點。也正是這一年,前文提到的郭華強的二女兒郭文景被哈佛大學錄取。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2015年後,信雅達的淨利潤增速開始放緩,陷入瓶頸的端倪已然顯現。

從增長乏力到轉型失利

信雅達的發展軌跡在2015年後出現了明顯的轉折。

作為公司核心業務的銀行IT軟件,尤其是渠道類業務,開始面臨市場壓力。隨著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和銀行自研能力的提升,服務供給增加,市場競爭加劇。這一變化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業績表現,增長速度開始放緩。

面對業績增長乏力的局面,信雅達開始了一系列轉型嘗試。

2015年,公司以3.23億元收購上海科匠信息75%的股權,因溢價高達2.51億元,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科匠信息成立僅兩年,尚未展現理想的盈利能力,截至2014年8月底仍處於虧損狀態。儘管簽訂了對賭協議,但科匠信息的業績表現並未如預期。2015年和2016年,科匠信息勉強完成業績承諾,但2017年卻出現了5281.1萬元的虧損。

這次收購的失利給信雅達帶來了沉重打擊。2017年,由於高額商譽減值,信雅達出現了繼2008年之後的首次虧損,歸母淨利潤虧損2.09億元。此外,科匠信息未能兌現業績補償承諾,雙方最終對簿公堂。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信雅達曾嘗試涉足商品交易行業,計劃以9.6億元收購金網安泰80%股權,但這次收購最終未能成功。

接連的失利似乎動搖了公司的戰略方向,自2019年開始,信雅達轉而進行大額投資活動。

與此同時,公司實控人郭華強的行為引發了市場的關注。畢竟,面對企業轉型發展的不確定性,「落袋為安」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

期間,郭華強持續減持信雅達股份。2018年底減持430萬股,2019年減持406萬股,2020年減持340萬股,2023年減持460萬股。在2024年6月和8月,郭華強又兩度減持,再次套現約2144萬元。

跨界AI,蹭熱點還是另闢蹊徑?

實際上,雖然老本行與AI相距甚遠,但深究起來,信雅達與AI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19年,早於當前席捲全球的大模型熱潮。

公司曾在2019年開啟AI+戰略,並在次年於浙商銀行推出新一代AI+智能外呼機器人。然而,這些早期的AI嘗試並未為公司帶來顯著的增長動力。

儘管公司此前澄清過與二女兒郭文景創立的AI公司Pika無業務關聯,但「口嫌體正」的信雅達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似乎暗示了對AI領域的極大興趣。

2023年末,公司官方宣佈全面佈局AI領域,措施包括成立大模型工作小組、戰略投資百川智能、構建大模型實驗室,以及推出首個LLM原生產品。這一連串舉措勾勒出信雅達致力於將AI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的藍圖。

2024年伊始,信雅達的AI戰略更顯激進。董事長耿俊嶺在年度戰略會議上高調宣佈”ALL IN AI”,新設兩家AI原生公司,並強調將加速AI技術與產品的落地。這一表態無疑彰顯了公司對AI領域的決心和期許。

在AI浪潮洶湧而來之際,信雅達的轉型之路仍是一個未知數。公司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如何將AI技術與傳統金融IT業務有機結合,更在於如何在這場AI變革中重新定義自身價值。無論結果如何,信雅達的AI之旅都將成為中國傳統IT企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資者網」,作者:王健凡,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