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書拍、投資大,《三體:大史》首度詳解拍攝計劃丨揭秘

據三體宇宙CEO、《三體》電視劇總監製趙驥龍介紹,《三體》電視劇播出之後收到了不少觀眾反饋,很多人都很喜歡大史和汪淼的故事,但因為《三體2:黑暗森林》中「重啟」了一個故事,主人公是羅輯和章北海,而《三體》電視劇的主角汪淼、葉文潔已經下線了,故事中間還有幾年的空白沒有描述,這也給了番外內容很大的開創空間,《三體:大史》的內容基於此產生,而劉慈欣將會全程給該劇做指導。

《三體》中壯觀的電子對撞機。

《三體》這麼偉大的作品,要儘量保持原味

對於《三體2》的創作,導演楊磊直言,跟第一部一樣,照書拍。「這麼偉大的作品,我想以後一定會被翻拍無數次,我們作為第一次的拍攝者,還是要儘量保持書中原有的味道。」第二部中,主人公羅輯將見到危機紀年205年後的世界,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很難拍,在楊磊看來,第二部在文字表現上非常明確,本身衝突性很強,科幻元素也更加豐富,這都是會觸動人們內心的點。

楊磊表示,真正需要主創團隊大量討論的部分,是如何表現書中2010年的科技水平。劉慈欣寫《三體2:黑暗森林》的時候,2010年還是未來,他有很多大膽的科學幻想。例如,太空電梯已經開始建造,例如章北海在太空裡用隕石子彈射殺了五位科學家。如今,劉慈欣描繪的未來已經成為過去,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別說2010年了,就是2024年,人類科技也還沒有到那個水平。所以,劇中2010年人類的科學底層邏輯到了什麼程度?這關係到方方面面的細節,甚至人們使用的手機是什麼樣子,肯定要和真實的2010年相結合,但又不能完全照搬歷史中的現實,「怎麼把握這個度,我們還是得費一番腦筋。」

在楊磊看來,相對於已經發生過的現實,200多年後未來場景的構建,其實並不是非常困難,「大家畢竟經歷了二三十年西方未來科幻影視的洗禮了,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觀眾都接受的未來科幻美學系統,我們沒必要去顛覆它,書里也有大量有關未來的描述,咱也不用自己發明。」在現有的美學系統上,為《三體2》做嫁接和延續就可以了,但是投資變大了,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科幻影視作品製作探討】

難處:影視業對於科幻題材還是「手生」

中國的科幻作品近年來發展迅猛,也有不少優秀的科幻文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科幻」作為一個獨特的影視賽道,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類對宇宙、未來等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增強,科幻影視的創意源泉將更加豐富多元。在導演楊磊看來,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不僅提供視覺盛宴,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虛構的未來世界,探討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如科技倫理、人工智能與人類關係、環境保護、社會結構變化等。這種深度思考和社會反思能夠激發觀眾的想像力,促進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和對未來的規劃。同時,科幻題材影視化創作敘事結構複雜,科幻作品往往涉及多個時間線和空間維度,如何將其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一大挑戰;此外,科幻場景往往需要高度逼真的特效支持,如何將深奧的科學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也是一大難題。「因此,在科幻題材影視化創作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來克服這些難題。」

科幻影視賽道處於一個不斷探索階段,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進入了影視改編的視野,有很多優秀的導演、編劇投身科幻影視創作,劇版《黃金的魔力》製片人劉微認為,從劇集層面來說,科幻題材在整個影視類型中還是一個小眾賽道,且這些項目大多處於改編和開發階段,「科幻影視需要更多成功作品給予創作者和平台信心,更有耐性地投入時間和成本去開發。」

《黃金的魔力》正在進行影視化改編。

不管是劇集製作前期的大量資金支持還是在拍攝過程中的資金分配,相較現實主義的題材,拍攝科幻題材電視劇時遇到的挑戰都會更大,如超脫現實的沙漠、地下城場景,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總製片人白一驄坦言,目前科幻影視作品的數量還是太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建不足,硬件配套、科幻基地、道具庫都缺乏,對比古裝劇拍攝擁有大量的道具服裝,對於科幻影視來說,這兩年誰做科幻誰就是在搭建基建庫,比如科幻拍攝需要特殊攝影棚、太空飛船、太空艙,甚至於宇航服都沒有,美國可能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升級的款式,「而我們要自己研究怎麼做,所以基建成本要高於其他題材的影視創作。」

琉玄既是科幻作家也擔任過影視編劇,在她看來,影視行業對該題材的改編能力目前沒能完成同等級的匹配,在家庭倫理、偶像仙俠等題材方面,因為出品夠多,經驗和周邊配套早已經足夠成熟,於是這些題材里常有爆款出現。整個影視業對於科幻題材還是「手生」,需要大量製造,才有可能誕生更多精品。

現實:影視行業會有越來越多科幻迷

海漄認為,科幻的特殊在於,它還沒建立起諸如「古裝」「愛情」「喜劇」這一類成熟的工業模式,很多探索會照搬這些成熟的模式,所以最終的作品變成了一個「四不像」。「我樸素地希望,影視行業會有越來越多科幻迷,他們熱愛科幻,瞭解科幻,又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值得欣慰的是,這正在慢慢變為現實。」《三體》的改編成功與導演楊磊和總製片人白一驄「科幻迷」的背景身份有很大關係。白一驄從小看過好多科幻小說,年輕的時候更喜歡太空大戰那種新奇刺激的類型,長大後更喜歡看龐大敘事、探討宇宙宏觀與微觀之間關係的作品,像劉慈欣、阿西莫夫這樣包含現實色彩的作品。在2006年,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三體》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開始連載,當年27歲的楊磊第一次看到了《三體》。恢宏複雜的世界觀、瑰麗新奇的科幻概念、對世界和宇宙文明的深刻剖析,這一切都讓他沉迷其中。

也正是因此少年時代對科幻的熱愛,白一驄和楊磊在創作劇版時很快達成了共識,力撐劇本對原著脈絡的還原,絕不接受無價值的「魔改」,力求以現實主義手法更精準地傳遞出劉慈欣筆下依託於真實世界的科幻表達。

特點:表現手法自由,滿足大眾口味

正在影視化中的《黃金的魔力》講述了物理學家任中堅製造時間機器,變為「黃金大盜」的故事。該劇製片人劉微表示,改編過程中選擇了四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背景,主角在跨越百年時空循環中經歷了命運的無常、命運的餽贈,最終獲得救贖。

「時空穿梭旅行」是經典的科幻橋段。這種表現手法上的自由,恰恰是科幻文學相對於其他文學品種的優勢。《黃金的魔力》主旨是批判一個40歲的道德精英在60歲時的墮落,作者王晉康表示,使用「時間機器」這種手法,可以把兩個歷史時期疊印在一起,更鮮明地展現兩種人格的斷茬。

《黃金的魔力》是王晉康對時代的回顧,在當時的商業化浪潮中,社會沉渣泛起併成為時代弄潮兒,而一些守窮的道德精英處於徬徨中,所以小說具有那個時代的質感和痛楚;小說使用了「時間機器」的手法,但對於時間機器的技術處理有獨到之處,在類似題材中屬於首創。它首先提出在時間躍遷中有可能造成空間(物體)的重合,所以,主人公在時間躍遷時被賊王扔出去的金條與心臟重合,於是這顆冷硬的黃金心讓他徹底墮落,這個獨到的科幻構思也恰恰是闡釋小說主題最有力的梗。王晉康對影視化的期待就是:在影視規律之內,儘量保留這些優點。從一名寫作者的角度,王晉康認為,作者可以是自由地書寫那些能打動自己心靈的東西——當然也會打動一部分讀者的心靈,但一般作者寫作時不大考慮受眾的多少;而影視必須面對大眾的口味,否則就對不起投資者,所以科幻作家和影視人有分歧是正常現象。作為科幻作家,王晉康希望魚與熊掌兼得,在影視改編中儘量保留文本的科幻內核,這種科幻內核一般都來自可遇不可求的靈感,肯定有其特殊的藝術感染力,在保留科幻內核的基礎上滿足影視大眾的口味,這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

追求:呈現中國特色審美視覺體系

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劉微表示,首先得尊重和抓住作品的科幻內核,比如《黃金的魔力》科幻概念是「時間機器」,以時間機器為內核的國外影視作品太多了,如何老瓶裝新酒,在中國的文化和時代背景下展開故事是創作難點。「而且必須讓科幻內核或者說科幻設定貫穿整個故事,搭建一套相對完整的科幻邏輯和規則,雖然科幻跟科學和科技還有一定距離,但用嚴謹的態度對待,就不會在創作中跑偏。」《黃金的魔力》原著中的概念設定不僅服務於科幻哲思,也著力於劇情和人物情感。劇版希望在本土語境下形成獨特的科幻審美和視聽語言,在過去與未來的時空循環中探討人性和宿命。原著中「時間旅行」中的「時間」在中國人傳統觀念里到底是什麼樣,也是很多粉絲的期待。「時間機器的運轉在作家筆下可以很美麗,比如‘一道藍光’,但從文字變成影像,穿越造成的周邊環境變化等都要考慮,這些畫面只有做得更加細緻,人們才會相信它的物理邏輯。」

電視劇《三體》除了酷炫的科技展現、深刻的人物塑造,還用豐富的色調展現故事內容。

此外,一個優秀的科幻題材影視化創作中難度還在於,劇本的開發和改編,平衡科幻內核和影視敘事邏輯;難在如何降低科幻門檻,讓更多觀眾能進入科幻故事,以及如何呈現出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審美的視覺體系。楊磊拍《三體》之前就和劇組所有人說,請大家暫時忘掉是來拍最偉大的科幻作品的,我們就是做現實主義題材的,才能把一個科幻故事講好,而不是堆疊科幻元素。「當我們談起科幻作品,第一反應不只是特效怎麼樣時,可能科幻作品在國內就成熟了。將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放在科幻故事里,這是關於科幻的文化自信。」

《三體》改編成功很大程度源於還原《三體》本身的現實主義氣質。白一驄喜歡的科幻作品需要具備「科學幻想」,是有可能達到的未來,雖然不現實,過五百一千年,有可能會實現。因此,在他看來,科幻作品底層基於科學,即便是主人公的超能力也是科學帶來的,有現實根基,其中講述的是科學背景、世界觀、社會狀態下人的故事,但根基還是優質的故事。而在影視化過程中,有容易或者不容易表達的內核,如何理解科幻,怎樣能將作品中的內核解釋得通,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要點:科幻只是外表,表達是第一位

《三體》導演楊磊坦言,中國觀眾在看科幻作品時,很多時候看的是一種外部形態。其實很多科幻小說是在寫歷史觀、價值觀,不是為了科幻而科幻,表達是第一位的。劉慈欣在《三體》小說中安排了很多思想實驗,他有想要傳達的價值觀,科幻外衣里麵包含的內核很重要。

劉微坦言,科幻影視的開發製作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性,意味著更多成本的投入,更高要求的特效在某一類型的科幻作品中是需要的,提到這一類型的科幻大家腦海中可能會聯想到的是宇宙飛船,太空割據、末世荒原等,但也有一類科幻的「特效」呈現並非電腦特效,而是一種富有想像力的視覺風格,例如國外科幻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廢土風等,這些風格具有時代特色,文化背景。「我們在中國科幻影視中也需要探索和展現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審美和視覺呈現。」

目前國內優秀的科幻題材作者,如劉慈欣、郝景芳、海漄,在姚海軍看來,他們具有敏銳而超越時空的眼光,但他們作品差異也同樣明顯:劉慈欣將目光引向未來,郝景芳關注科技主宰下現實的巨變,海漄則回望並重視發現歷史。白一驄則認為,目前中國作家的科幻作品視角更接近東方思維方式,《三體》很明顯,但與此同時,國內大部分科幻作家受到西方影響,科幻設定也有一些「學習模仿」的痕跡,比如外太空遠征、不同種族間的衝突、整個宇宙版圖、距離概念等,都是來源於西方科幻模式,有時候會有一種割裂感。

楊磊直言,《三體》系列的核心是15個思想實驗,科幻作品除了關注人物和人物關係外,更重要的是要傳達一種觀點、思想實驗或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帶來震撼的故事,這是科幻獨有的魅力。「找到並表現作品的核心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特效也是科幻作品的重要指標,但當特效成為普遍手段時,它就不再是核心指標,但仍很重要。」

作家海漄認為,影視化確實是一部科幻作品走向大眾,獲得更大影響力最直接的途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科幻影視是不完備的,但這一局面正在慢慢改變,「《流浪地球》不但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可能更深遠的影響是培養了一批專業的人才,建立了一套標準化的體系。當然,科幻影視作品不意味著一定得大製作,我們同樣需要小而美的作品,只有各種類型都得到了豐富,這個生態才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