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評論:1200元獲頒「國寶級藝術家」,山寨稱號忽悠了誰?

據《長江日報》報導,連日來,記者通過網絡搜索查詢到形形色色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包括「中國時代人民藝術家」「人民功勳藝術家」「國寶級人民藝術家」等。然而,在民政部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台上,卻無法查詢到頒發這些證書的機構。說穿了,這些「山寨稱號」根本就是假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與其中一家機構取得聯繫,對方介紹:「人民藝術家」「國寶級藝術家」等榮譽稱號都可以辦理,僅需提供個人簡介、登記照和8幅書畫作品高清圖片,最低收費1200元,半個月左右可辦好。他還表示,辦理這個(稱號)的人挺多的,「公司都快10年了」。

給錢就能「定製」發證、兜售各種頗有噱頭的稱號,這些「山寨社會組織」的做法,沒有任何專業性與嚴肅性可言,可謂赤裸裸的斂財生意。由於涉事機構會給證書冠以各類「高大上」的稱號,且有意在名稱上「碰瓷」合法社會組織,類似做法往往具有較強的迷惑性。此前就有報導指出,一些非法社會組織與「正版」機構名稱僅有一兩字之差,有些甚至單聽名字「比真的還像真的」。再加上很多機構會邀請行業名人進行背書,在知名度較高的場所舉辦活動,其精心「包裝」,很容易讓不明就裡者被忽悠。

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管理辦法》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開展包含「國家」「中國」「中華」「全國」「亞洲」「全球」「世界」以及類似含義字樣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不得開展未冠以上述字樣但實質是全國範圍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民政部近年來也在持續推進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多批清理山寨社會組織。然而,濫發榮譽稱號問題卻屢禁不絕,有些非法機構即便被列入「黑榜」,仍能改頭換面重出江湖,繼續招搖撞騙。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其潛在收益大於違法成本。

相關亂象長期存在,說明此類稱號具有相當廣泛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在文藝圈等存在一定信息不對稱、沒有絕對評判標準的領域,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名片、宣傳冊上多幾個頭銜,提升自身知名度,即便明知某些稱號可能是「山寨」的,也甘願掏錢買榮譽。更有甚者,一些人在諸多「注水稱號」加身後,便搖身一變,出現在各種展會、直播間中,忽悠消費者埋單。對山寨組織來說,既然「目標客戶」眾多、一個稱號動輒可以售賣上千元,而自己即便被取締也不會有太多損失,自然會想方設法鑽空子。

可見,有關部門對此類組織的清理,不能止於簡單「拉黑」,還需加強同公安等部門的聯動,強化對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的信用約束和懲戒,避免山寨組織被查後換個馬甲隨意「複活」。與此同時,也有必要細化社會組織的註冊和運營規範,消除「碰瓷」名稱等常見套路的生存土壤。

關於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查詢,政務部門也可以多一些「用戶思維」,更多站在查詢者的角度改善政務服務。比如,很多人並不知道官方查詢渠道的存在,在網上搜索時,也很容易被山寨組織看似「正經」的網站所矇蔽。對此,相關平台還需夯實監管責任,對未經合法登記的可疑組織網站添加風險提示標識,降低推薦權重。政務部門也可以開拓更便捷、多元的查詢渠道,比如在反詐App、政務小程序中加入相關查詢功能,降低民眾的甄別成本。

對於那些明知稱號有問題,仍樂意埋單、借此欺世盜名者,官方與行業自治組織不妨加強在各個端口的稱號審核和舉報工作。當這些山寨稱號沒了「用武之地」,非法使用者會被嚴肅追責時,稱號濫用亂象自然會逐漸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