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學者齊聚北京文化論壇平行論壇,共話人工智能賦能全民閱讀
未來閱讀是什麼樣子?三維水墨動畫、數字多媒體交互作品、單目攝像頭動捕設備……在新技術的加持下,9月20日,北京印刷學院的來訪者們對閱讀這件事有了全新體驗。
2024北京文化論壇於9月19日開幕。9月20日,作為北京文化論壇「文化潮流」平行論壇的組成部分,「文化潮流:人工智能賦能全民閱讀新潮流」專業沙龍在北京印刷學院舉辦。
在論壇對話環節,多位全民閱讀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就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全民閱讀新潮流、為全民提供閱讀新體驗話題進行探討。
AI閱讀互動體驗區吸引讀者沉浸式體驗
在沙龍的參觀體驗環節,北京印刷學院畢昇書坊AI閱讀互動體驗區的各種裝幀技藝和全新閱讀方式吸引了大批參觀者「沉浸式」體驗。
從手卷及傳統裝裱技藝、龍鱗裝傳統裝幀技藝、線裝書傳統裝幀技藝、藏書票,到三維水墨動畫、數字多媒體交互作品、人工智能版權資產生產平台,再到單目攝像頭動捕設備、出版AI助手、5G閱讀等,展示了閱讀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實現閱讀圖片化、影片化、有聲化,闡釋了「紙電融合、萬書互聯、人書合一」未來閱讀場景。
「如何利用全民閱讀這個重要載體助力構建新型生產關係,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成為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在論壇致辭環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指出,要持續涵養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促進教育人工智能與文化創造深度融合,不斷推動文化傳承,努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廣泛開展文化傳播。
北京印刷學院是國內唯一以出版為學科專業特色,為出版傳媒全產業鏈培養人才的高水平特色型高校。北京印刷學院黨委書記曹文軍表示,學校將做好科技與文化融合這篇大文章,以數智賦能激揚起新時代文化新潮流。
專家建議擁抱新技術賦能全民閱讀
人工智能時代,讀者的需求與以往有什麼不同?人工智能又將如何依據大眾的興趣愛好,提供分眾化閱讀資源,滿足個性化新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國倉指出,過去傳統出版業所無法實現的,現在通過技術賦能就能得到很好的實現。「比如,技術賦能不僅能讓好內容更好更快地抵達讀者,進而促成了讀者閱讀方式、閱讀習慣以及閱讀生態的重大改變。內容、傳播、閱讀之間不僅僅變得快捷方便順暢,而且實現了立體化、全方位的精準到達,讀者不僅僅實現讀想讀的,而且能夠通過五官感受體驗,甚至場景化的置身其中,得到全新的閱讀體驗。」
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人類閱讀方面能夠發揮哪些作用?中國出版協會全民閱讀委員會主任聶震寧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供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和豐富的閱讀內容,增強閱讀互動性與參與感,提供智能輔助,使閱讀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助力實現「讀以致知、讀以致用、讀以修為、讀以致樂」。同時,他也強調了AI技術距離人類深度需求上的差距,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情商」方面的不足。
「一位好作家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流傳下去,就要跟AI賽跑。」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認為,當下時代,人工智能幫助實現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精確匹配,助力文學創作和閱讀推廣,但對作家寫作的創新性、創造力、辨識度和獨特性提出更高要求,要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同時保持審慎,同時也需要思考原創性問題、倫理問題、情感認同缺乏的問題以及反製「信息繭房」的問題。
數字化技術讓古籍煥發新生機
沙龍現場,嘉賓們還圍繞古今閱讀的變遷與未來發展、發掘典籍新魅力等話題分享自己的見解。
人工智能可以深入應用於古籍數字化和傳播。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介紹,國家圖書館借助新媒體技術,讓甲骨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古籍專藏以鮮活形象走入大眾視野,進一步促進了古籍的活化利用,讓古籍在數字文明新時代煥發新生機,讓古籍閱讀變得更多元、更便捷,讓圖書館服務更加智能化、普及化。
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古籍出版中心原主任李岩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推動古籍的數字化進程,為古籍的研究、教育和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他進一步指出,當下大語言模型的語料庫還不夠充沛,而中華古籍語料庫是非常豐富的,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關鍵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算力,將中華古籍真正活化利用起來。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院長郝振省注意到,在當前圖書出版工作中,編輯的作用至關重要。他認為,人工智能為編輯在選題策劃、尋找作者、流程優化和出版發行等領域賦能,為打造讀者個性化的閱讀空間賦能,為民眾閱讀興趣提升和閱讀習慣養成賦能,但是也要辯證地認識人工智能會帶來信息「繭房」的負面效應。
人工智能技術也滲透到兒童出版領域。北京印刷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委會主任田忠利表示,人工智能在助力兒童出版物的內容創新和個性化定製方面潛力巨大,可以提升兒童出版物的教育功能,借助VR、AR、AI問答等環節強化兒童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認同,還可以在設計兒童出版物時融入傳統藝術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兒童圖書。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