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造出配位網絡玻璃,比表面積達500平方米每克,能用於製備固體電化學發光器件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玻璃,既能像普通窗戶玻璃一樣遮蔽風雨,又能選擇性地透過某一種氣體?

答案是肯定的,這種玻璃的名字叫做配位網絡玻璃,其具備孔隙可控、均勻透明等優點。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趙英博教授和團隊發展出一種通用型的多孔配位網絡玻璃合成策略。課題組表示這種玻璃有望用於膜分離和光電器件等領域。

圖 | 趙英博(來源:趙英博)圖 | 趙英博(來源:趙英博)

在膜分離領域,學界已經造出了氣體分離膜。

在光電器件領域,可以利用配位網絡的孔隙來傳輸離子,進而利用其均勻易加工、界面接觸好的特點,來製備新型的固態電解質。

借此能夠發展出基於固態離子傳輸的光電器件,例如變色器件、傳感器件和固體電化學發光器件等。

張紫惠是第一作者,趙英博擔任通訊作者。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小小玻璃,緣何成為 Science 125 個基礎科學問題之一?

玻璃是一種常見物質,在加熱後可以實現流動和塑形,冷卻之後卻會變得堅硬和透明。

而玻璃態物質背後的物理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被 Science 評為最重要的 125 個基礎科學問題之一。

該團隊表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合成具有高微觀孔隙率和透明度的配位網絡玻璃。

配位網絡玻璃的研究源自於晶態金屬有機框架的研究。早在 2000 年前後,由有機配體和金屬團簇鏈接形成的晶態金屬有機框架,就表現出非常高的孔隙率和表面積。

從一個形象的角度來說,1g 的金屬有機框架可以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表面積。

在 2010 年左右,人們陸續發現一些金屬有機框架會在加熱中發生坍塌和無定形化,並能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玻璃化轉變,從而形成均勻的配位網絡玻璃。

自此,配位網絡玻璃逐漸成為無機化學研究和材料化學研究的前沿方向。

由於晶態的金屬有機框架有很高的孔隙率,人們對於配位網絡玻璃的孔隙率自然也有著很高期待。

基於科學家於 1932 年描述的氧化矽玻璃結構的隨機連續網絡模型,可以想像的是只要把這個結構模型中的矽和氧原子分別替換成金屬團簇和有機配體,那麼形成的結構就既具有氧化物玻璃的均勻透明的特點,又具有金屬有機框架的高孔隙率。

然而,合成這種多孔玻璃有很大的挑戰,因為玻璃是液體淬冷的產物,在結構與液體十分接近。而液體本身很難擁有孔隙,所以玻璃的孔隙也很難以獲得。

另一方面,製備玻璃就需要獲得對應的液體,液體中的分子可以自由運動。而配位網絡由於配位鍵的剛性和高交聯度,會讓分子運動遭到受限以至於很難液化。

傳統的無機氧化物可以通過高溫來克服化學鍵對原子運動的限制,而配位網絡中的有機配體因為無法承受這種高溫會發生分解。

針對這一問題,本次研究以多元醇配體和鋁氧簇鏈接成的配位網絡為模型體系,發展了一種通用型多孔配位網絡玻璃合成策略。

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引入可以與金屬團簇配位的柔性大位阻網絡調節劑,來作為造孔模板。

在配位網絡的合成過程中,調節劑會降低網絡的連接度,並通過配位交換來促進分子運動的自由度以促進其液化,從而克服配位網絡難以液化和玻璃化的問題。

於此同時,調節劑的大位阻可以作為孔模板,在合成中佔據孔道防止坍塌,並在配位網絡合成之後通過溶劑交換脫出,從而能讓出孔道用於氣體吸附。

這樣一來,就能以一舉兩得的方式,實現較高的孔隙率和較高的玻璃形成能力。

基於這一策略,課題組所選取的鋁氧簇-多元醇體系,還展現出環境友好、合成溫度低、輕質低密度、能獲得透明度較高的玻璃等特點。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一場跨越中美的研究

而本次研究思路的開端,可以追溯到趙英博讀博的時候。2015 年底,當時他正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博士四年級。

那時,世界著名玻璃研究科學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奧司騰·安吉爾(Austen Angell)教授短暫訪問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看望了他正在該校讀大學的兒子。

趙英博的博士導師是奧馬爾·亞吉(Omar Yaghi)教授,也是 Angell 教授的前同事和好朋友。

於是,Angell 教授來到 Yaghi 教授辦公室聊天,期間他們聊到了一篇玻璃態金屬有機框架的論文,並聊到 Angell 教授早年嘗試過的一些鈦-酚配位網絡玻璃的合成探索。

Angell 教授表示,他在 2010 年前後也觀察到鈦源和雙酚配體在間甲酚中可以形成很好的溶液,儘管通過揮發溶劑就可以得到塊體,但是始終測不到孔隙率,玻璃化的轉變也不明確。

後來 Yaghi 教授提出由趙英博繼續 Angell 教授的課題。經過將近一年的研究,趙英博認識到在這一看似簡單的合成中,鈦會形成鈦-氧金屬簇,同時甲酚會產生網絡調節劑的作用。

基於這些認識,他找到了一種獲得較高孔隙率的方法,相關論文於 2016 年發表在 JACS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介紹氣體可進入孔隙的配位網絡玻璃的第一篇相關論文。論文刊出之後,趙英博受到了很多關注。

2017 年春,歐洲著名無機化學家和玻璃科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佐治. 尼維利·基里夫斯(G. Neville Greaves)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註:Greaves 教授便是 Angell 教授所提到的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後來這篇論文成為了領域內最重要的里程碑式工作之一)。

Greaves 教授針對趙英博在 JACS 論文中提出的玻璃化轉變證據和機制提出了疑問,並且表示自己的同事也不是特別明白這個機理。

經過趙英博的詳細解釋,Greaves 教授覺得機理還是比較合理的。再後來,Greaves 教授在自己主筆的《springer handbook of glass》中,也重點引述了趙英博的 JACS 論文。

那時,趙英博就很想把合成方法和合成思路闡述得更加清楚,尤其想講清楚孔隙率和玻璃化轉變這兩件事。

隨後一年間,趙英博在 Angell 教授和 Yaghi 教授的指導下,嘗試著將鋁作為金屬源,來合成配位網絡玻璃。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欣然答應寫推薦信的前輩,竟已處於癌症晚期

很快,趙英博博士畢業並開始做博士後研究,這一課題也就暫時擱置下來。2021 年,在自己回國工作之後,他最想完成的便是這個未竟的課題。

彼時,Angell 教授和 Greaves 教授兩位先生均已作古,他更加覺得最好這個工作,是對前輩們的一種慰藉和追思。

而在開展本次工作時,趙英博課題組只有三位碩士學生,考慮到他們手頭都有其他課題。於是本次課題僅由他自己和張紫惠同學累計兩人完成。

實驗方法上延續了 2016 年那篇論文中的方法,但是他增加了研究系統性,並進行了更多配體和調節劑種類的嘗試。

最終,他們得到了既有明確玻璃化轉變、又有破紀錄孔隙率的透明玻璃,比表面積達每平方米 500g,比較圓滿地回答了 Greaves 教授在 2017 年和趙英博所探討的問題。

如前所述,本次工作起源於趙英博和 Angell 教授的合作。2021 年,當趙英博準備回國工作時,他找 Angell 教授幫忙寫推薦信,後者欣然答應並且很快寫好。

當時,趙英博並不知道 Angell 教授已經處於癌症晚期。而在收到推薦信的三週之後,趙英博就收到了他的訃告。

「當時我十分錯愕。Angell 教授去世之前已經是 89 歲高齡,但是仍在繼續從事研究,對於年輕學者也非常照顧和提攜,我因此對他十分感佩。」趙英博說。

2023 年在日本召開的 9IDMRCS 會議上,大會第一個議程就是緬懷 Angell 教授,全場數百人與會者之中,很多人都受過他的提攜和照顧,也都有很多人和他有著共同記憶和友誼。

「Angell 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但是卻能在這麼大的國際研究領域中受到人們在學術上和情感上的緬懷,讓我作為晚輩有著很多感懷。」趙英博說。

斯人已去,作為後輩的趙英博也將再接再厲,藉著更好的工作來緬懷前輩。

配位網絡玻璃,是他和團隊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後續,他們將會更加系統地研究和論述網絡調節劑在配位網絡玻璃形成能力中的作用。

並將發展出一整個配位網絡玻璃「家族」,以及在固態電解質和光電器件等領域發展新的應用。

同時,他們計劃把 AI 用於配位網絡玻璃的玻璃形成能力和穩定性研究中,去建立基於描述符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玻璃形成能力的預測模型。

借此讓玻璃結構的建模能夠相互聯繫,以此來探討玻璃態物質形成本質的科學問題。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

1.Zhang, Z., Zhao, Y. Transparent and high-porosity aluminum alkoxide network-forming glasses.Nat Commun 15, 7339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845-1

排版:溪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