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論壇專業沙龍首次對公眾開放,觀眾感歎「收穫滿滿」
9月20日下午,2024北京文化論壇32場專業沙龍同步舉辦,本次專業沙龍聚焦文化建設熱點話題,今年首次對社會開放,邀請公眾參與。在專業沙龍現場,多位觀眾向本報記者分享了參與活動的感受。
「第一次參加這麼大規模和高等級的沙龍,我感到特別榮幸。」畢思誠是一位文化遺產領域的從業人員,在「文化遺產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主題沙龍上,他邊聽邊記,不時拍下屏幕上的精彩內容。「能一次性聽到國內外這麼多大咖的分享,機會特別難得。」畢思誠說,此行收穫滿滿,專業沙龍不僅讓自己學到了很多文化遺產相關的新理念和新知識,對自己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希望以後能多多參與。」
在「文物藝術品——流動的文明載體」主題沙龍上,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帶來「滄海擷珠——文物藝術品保護與傳承專題展」,27件庫藏文物分書畫、刺繡、瓷器、銅器、玉石、木器和新工藝品等品類亮相,吸引參會嘉賓、社會觀眾、新聞媒體等近距離感受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與輝煌。一幅《十八尊者冊頁》刺繡作品前,不少觀眾紮堆兒細品指尖上的技藝。策展人董琪介紹,它由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之妻「魏國夫人」管道昇手繡,是元代至今保存最完好、圖案最豐富、繡幅最多的刺繡作品。「太精美了!絲線細如髮絲,可見手藝人的精妙技藝。」社會觀眾王亞平說,自己雖不懂刺繡的技法,但看到如此精美的作品,還是不禁感歎,「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的奢侈品!」
聽了「文藝點亮生活」沙龍上嘉賓們的對談,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孫冬虎表示,不同種類的文化藝術在傳承上需要更加緊密地與時代貼合,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從業者和愛好者的需求。比如大部分人對於雕塑是門外漢,而大家在遊園時都有打卡拍照的需求,可以結合不同的需求進行雕塑創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普及相應知識,提高大眾美學修養。「曲藝等古老藝術形式的傳承、傳播也是這個道理。年青人對曲藝有距離感很正常,可以參照一些中國風的歌曲進行改編,讓年輕受眾先對戲曲元素感興趣,再培養他們對於傳統藝術的興趣和審美,進而讓文化和藝術更加廣泛、深遠地影響人們的生活,陶冶情操。」
「凝聚青年影視力量 讓世界讀懂中國」沙龍現場,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贇姝告訴記者,整場論壇中聽到了來自編劇、導演、演員、製片人等各個影視行業的從業者談創作經驗,一個深刻的感受是影視從業者在創作中要抓住作品的時代性,在創作中與時代對話。在考慮影視作品的文旅轉化時,不能忽視影視IP運營的重要性,這不僅需要從業者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還需要以匠心精神認真對待文旅產業的融合,相信台下的從業者會從這些分享中得到很多啟發。兩三點(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片人楊薇重點關注的是怎麼將影視與城市融合話題,「在現場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他們能夠把城市文化的內涵提煉得十分清晰,又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去展現,真正從生活中發現和提煉靈感,不是原封不動地搬運生活,而是將生活中有價值的、有深刻含義的部分提煉出來,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
9月20日下午,「中國當代文學的‘出海’之路」主題專業沙龍在北京市文聯藝術工坊舉辦。該活動是平行論壇「文化賦能:精神生活與產業發展」配套專業沙龍之一。實習記者 金瑤攝
參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出海’之路」專業沙龍,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陳方教授讚賞北京市文聯為中國文學的「出海」搭建了優質平台,讓作家和翻譯家的對話交流形成了常態化機制。陳方評價這場沙龍對談輕鬆有趣、內容豐富,讓大家有機會瞭解到中國作家的創作理念和現狀,幾位漢學家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狀況、策略提出了特別有建設性的意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種鮮活的對話必定會促進中外文明互鑒和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