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稅收政策紅利充分釋放(銳財經)

在今年的「便民辦稅春風行動」中,國家稅務總局防城港市稅務局工作人員走進當地企業,對接企業需求,開展稅收優惠政策精準「投遞」,將最新政策、流程操作「點對點」宣傳到戶,讓企業應享盡享稅惠紅利。圖為該局工作人員近日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榕鼎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瞭解企業生產情況,開展涉稅輔導。符夢攝(人民視覺)

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就稅務領域最新情況作了介紹。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份,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8萬億元,為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增添動能。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饒立新說,全國稅務系統將深入聽取各方對深化稅務領域改革的意見建議,全力推進各項稅務工作取得新進展,更好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減稅降費,優惠實實在在

稅務工作有哪些新亮點?據饒立新介紹,今年以來,稅務部門堅持依法依規組織稅費收入,持續深化「政策找人」,依託稅收大數據,智能匹配優惠政策與適用對象,分時點、有重點地開展政策精準推送3.6億戶(人)次,推送各類稅費優惠政策信息5.4億條,確保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紮實落地。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今年6月底結束的個稅彙算清繳數據顯示,2023年度全國約6700萬人享受到了‘一老一小’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紅利,減稅規模超過700億元,人均減稅超1000元。其中,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和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減稅分別約360億元、290億元和50億元。政策覆蓋面、減稅規模、減稅力度都是比較大的。」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司長沈新國說。

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為製造業企業緩解經營壓力、增強創新動力、激活發展潛力。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份,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銷售收入佔製造業銷售收入比重分別為16.5%和15.6%,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5個和0.6個百分點。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戴詩友說,2018年至2023年,全國製造業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萬億元;2023年,33.3萬戶製造業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2.03萬億元。

「我們將持續聚焦民生關切,以更實舉措促進稅收政策紅利充分釋放。」沈新國說。

主動作為,提升服務效能

在實踐中,稅務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簡化辦理流程、推動業務集成、拓展數據共享、增強部門聯動,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效能整體提升。

支持創新研發。在江蘇丹陽,稅務部門提供的「一對一」政策輔導讓眼鏡鏡片生產企業獲得感十足。「今年1至8月份,我們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約為720萬元。這筆錢將進一步支持企業在防曬護目領域新產品的研發。」江蘇彙鼎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焦飛宏說。

助力產品出海。今年前8個月,位於廣西河池的都安樂宜電子玩具有限公司出口銷售額突破6200萬元,同比增長24%。該公司負責人說,當地稅務部門主動靠前服務,積極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出口退稅政策。今年1至8月,企業有450多萬元出口退稅款到賬,資金周轉效率進一步提高。

解決創業難題。「我們村里新註冊了商貿公司,對相關涉稅業務和操作流程不熟悉,大夥兒心裡有點打鼓。稅務幹部帶來的‘開業第一課’現場培訓演示,既有圖片又有辦稅操作流程的操作手冊,一看就懂,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在遼寧本溪,桓仁縣沙尖子鎮北溝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君說。

「我們將建立健全‘稅企面對面’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推進全方位收集、高效率解決涉稅涉費訴求,持續提升稅費服務效能。」沈新國說。

整合資源,暢通要素流動

全國企業省際間貿易金額同比增長3%,全國稅務部門為企業辦理直接出口退稅同比增長10.1%,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1.6%和8%……在發佈會上,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黃運通過分析1至8月稅收數據,展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新動態。

如何切實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營造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稅務執法環境、稅費服務環境,更好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我們加強對新出台政策文件的公平競爭審查,對妨礙統一市場與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和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涉稅法律法規政策,開展清理工作。2023年以來發佈有關政策問答168個,聯合相關部門或單獨更新編製發佈支持科技創新、促進製造業發展、推動協調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指引13個。」饒立新舉例說。

與此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還充分發揮部門協作優勢、整合稅費服務資源,著力構建完善跨境稅費服務體系,為企業跨境投資提供有力支持。「截至目前,累計更新發佈105份國別(地區)投資稅收指南、包含99個涉稅事項的‘走出去’稅收指引、26個海外稅收案例、50個跨境納稅人繳費人常見問題解答。」饒立新說。

國家稅務總局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稅費支持政策,全力護航各類企業創新發展。(本報記者 王俊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9月23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