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泛化了的「精神內耗」
近年來,「精神內耗」這一概念引發網民廣泛共情,成為社交平台的一個「網紅詞語」。
「永遠不要在工作上內耗自己」「拒絕內耗,是一個人最大的聰明」「厲害的人,都是反內耗體質」……網上類似這樣的文章越來越多,心理諮詢有之、雞湯文有之、職場厚黑學有之、醫學科普也有之。「內耗」一詞在流行過程中,其外延就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甚至出現了被泛化和濫用的傾向。
那麼,何為「精神內耗」?其為何會被泛化和濫用,又該如何校準?
一
「內耗」一詞源自物理學科術語,指的是機器內部消耗的、沒有對外做功的能量,後被引申為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反復回味負面想法,導致消極行為。比如總是胡思亂想、過於在意他人評價、患得患失、缺乏行動力等都被稱為內耗的典型症狀。但在現實生活中,隨著「XXX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這個句式的躥紅,「精神內耗」彷彿成了一個筐,什麼情緒都能往里裝。
比如,把職場競爭全部說成是內耗。在不少人看來,擔憂、敏感、自卑、脆弱等情緒都可以歸為「精神內耗」,有的人甚至將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不開心都歸結為內耗:公司實行優勝劣汰機制是內耗,偶爾加班是內耗,被領導批評是內耗,遇到棘手的工作不知所措是內耗,付出努力沒有得到期望中的認可也是內耗……彷彿只有面對任何事都能表現得雲淡風輕、我行我素,才稱得上是「不內耗」。
再如,把處理人際關係一概說成是內耗。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原本是人生的「必修課」,但在社交平台上卻常常被誤讀為一種「精神內耗」。一些自媒體煞有介事地羅列了家庭內耗的典型表現,像爭吵、衝突、抱怨、責備等,拿捏了普通大眾的情緒燃點,讓網民很容易對號入座。
還如,把為人著想、善於反思也說成是內耗。這種說法的邏輯是:為他人著想,背負本不屬於自己的壓力,內耗了;自我反思,想東想西想不知名堂,內耗了。很多人乍一聽會有共鳴:「對呀,這不就是我經常煩惱的原因嗎,原來我在內耗!」還有人認為,多思無益,先做再說,否則就會內耗。但殊不知,「謀定而後動」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智慧,我們往往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
二
如果圍觀社交網絡有關「內耗」話題的討論,你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絕大部分人正處於「精神內耗」。但事實上,好多原本再正常不過的心理波動,都被貼上了「內耗」的標籤,甚至被泛化、濫用,這是為何?
或許是源於權利義務觀的錯位。一些人可能時常陷入這樣的靈魂拷問,「想當工程師,但是看商人掙錢多」「不想結婚生娃,但又害怕老年孤獨」「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該如何是好」……諸如此類,與其說是內耗,更可能是因為有一些選擇困難,總想著「既要、又要、還要」。有觀點就認為,「內耗者」所期望得到的權利,和與之相應需要承擔的義務之間,往往是錯位的。其實,高薪的工作往往伴隨著高壓,結婚在幫你擺脫孤獨的同時也帶來責任和義務,選擇工作就該尊重職場基本規則。既想有所得,又不想付出足夠努力,註定總是會感到糾結。
也可能是出於逃避現實的自我保護。有網民調侃:「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讓活不下去的壓力變少了,活不過別人的壓力增加了。」職場中的績效主義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競爭,一些人躺平又不甘、內卷又焦慮,對於晉陞管理制度既心存芥蒂,又無可奈何。於是,「精神內耗」彷彿成了他們指控不如意的「萬能詞」,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點點不順心,都可能被貼上「精神內耗」的標籤。不過,大部分所謂的「內耗者」無非是把「抽水」當作一種發泄方式,在不同人群中尋求共鳴,從而使得內心的不良情緒得以緩解,這或許也算一種自我保護、溫和的逃避。
還有一些自媒體「帶節奏」推波助瀾。「精神內耗」在發酵過程中,一些自媒體不斷推波助瀾。仔細拆解該詞,不僅是披著心理學外衣的「雞湯」,更是博取流量的營銷概念。比如,一些自媒體發文「與其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別人」「拒絕職場內耗,被上司責怪、批評要從對方身上找原因」等,這些看似直擊心靈的文案,不過是迎合大眾心理、混淆概念收割流量的狂歡。再如,一些自媒體動不動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小心孩子被同齡人拋棄」等,通過發佈極端或虛假案例,營造「群體優秀」假象,讓部分家長一會兒內省「對孩子沒必要太苛刻」,一會兒又唯恐孩子學業落後,沉浸在「精神內耗」中難以自拔。
三
事實上,人們在工作、生活中不斷面臨困擾和挑戰,不可避免會積攢一些不良情緒,但同樣也會收穫一些正向反饋。那麼,「精神內耗」一詞的過度泛化和濫用有沒有解?筆者想到三句話。
不妨釐清「精神內耗」的判斷標準。「精神內耗」是一個真問題還是假概念?可能很難一概而論。但社交平台上幾乎隨處可見的「精神內耗」,很多時候並非因為發言的人真的陷入了內耗,而是習慣性的一種自我表達。至於怎樣才稱得上真正的內耗,有心理學家給出了三條標準,比如是否達到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無法正常吃飯入睡等;是否嚴重到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是否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謂的內耗可能只是消解負面情緒的一種自我心理防禦。
經歷心理磨礪或許也是一次人生轉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都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或者不順而感到傷感、難過,其實這些情緒在給人帶來負能量的同時,也是一種磨礪,可能暗藏轉機。作家餘華就曾說,精神內耗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自己人生的出口。他自嘲寫作40年、內耗40年,體現的反而是面對困難不斷前進和自我較勁的勇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與其濫用「精神內耗」,不如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正視困難帶來的挑戰並勇往直前,逐漸練就一顆大心臟,如此才不會被泛化的內耗牽著鼻子走。
凡事不必苛求,連「太陽上也有黑點」。有哲學家提出,「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如果一個人每做一件事都想達到完美,那便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他們常常會因為一個小瑕疵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導致情緒上的不快樂。其實,當面對現實社會矛盾和衝突時,糾結、憤怒、嫉妒、痛苦、煩悶、焦慮、逃避等情緒的存在不僅合理,而且在所難免。因此不必將內耗視為洪水猛獸,凡事也不必苛求,敢於面對自己的情緒、正視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步履從容,方能抵達想去的遠方。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我們將贈送任意一套《浙江宣傳》書籍。您覺得自己有陷入過「精神內耗」嗎?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