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班三調:安全是永遠的追求

    兩代甲班三調組員在機車頭前「合照」。左側為第九代甲班三調調車組成員,右側為第二十代甲班三調調車組成員。謝永強 趙波/攝    兩代甲班三調組員在機車頭前「合照」。左側為第九代甲班三調調車組成員,右側為第二十代甲班三調調車組成員。謝永強 趙波/攝
    8月31日晚,廣西柳州突降暴雨,甲班三調一名連結員正在做防溜措施,確保列車安全。趙波/攝    8月31日晚,廣西柳州突降暴雨,甲班三調一名連結員正在做防溜措施,確保列車安全。趙波/攝

    安全生產20120天——9月19日,走進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柳州車站下轄柳州南編組站(運轉一車間)甲班三調(甲班組第三調車小組的簡稱——記者注)榮譽室,一個醒目的數字映入眼簾。

    「在全國鐵路40多個主要編組站調車班組中,我們目前保持著安全生產天數最高紀錄,已實現安全生產55週年。」甲班三調第二十任調車長劉斌清自豪地說,他所在的班組共有5名成員,平均年齡28歲,是廣西鐵路線上最年輕的班組之一,日常負責列車編組、溜放、取送等工作,用巧手將滿載貨物的車輛編製成列,為列車走南闖北保駕護航。

    作為全國青年文明號,甲班三調這個成立於1965年的金牌班組,歷經歲月錘煉,始終堅持鑄牢思政高地,引領青年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使「嚴格管理、細心作業、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精神代代相傳。截至2024年9月19日,這個青年團隊累計安全編組列車16萬多列,調動車輛700多萬輛,他們用奮鬥和堅守,不斷刷新安全生產新紀錄。

    在哪裡摔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

    20120——對於甲班三調的成員而言,這是一個從歷史的塵埃中走來的數字。

    時間的指針撥回55年前,1969年8月18日中午,由於甲班三調一名製動員精神狀態不佳,調車作業時發生車輛脫軌掉道事故,導致班組一直保持的安全天數瞬間清零。

    「那場面我一生難忘:煤渣傾覆一地,天空中瀰漫著揚起來的黑色煤灰。」時隔多年,時任調車長盧汝南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在哪裡摔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從那以後,每一位進入甲班三調的新成員,都要接受「入調」第一課——「8·18」事故警示教育。

    出生於1999年的連結員胡利峰2020年從其他班組來到甲班三調。報到第一天,初生牛犢的他準備到調車場上「一展身手」。不料調車長劉斌清卻帶著他來到甲班三調的榮譽室,講起了當年事故的始末。

    「……當時班組前輩們痛定思痛,總結出一條長期沿用的傳家寶:‘嚴、細、勤’的工作精神。到了20世紀90年代,甲班三調通過班組集中討論,總結出‘嚴、細、勤、精’的新一版工作精神,並延續至今。」

    聽完講解,胡利峰原本有些浮躁的心頓時沉靜下來。看著榮譽室內鏽跡斑斑的牌匾、泛黃的手寫獎狀、黑白的老照片、經反復擦拭過的獎盃,他既覺得「壓力山大」,又深感使命在肩。

    「甲班三調的安全接力棒如今交接到了我們的手上,我們必須守住安全底線,把班組這塊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劉斌清拍了拍他的肩,語重心長地說。

    此後,胡利峰踏踏實實在崗位上沉澱,每天泡在調車場苦練觀速觀距及手信號等,今年還在全路車務系統平面調車作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斬獲第十名的好成績。

    「我一入職就來到甲班三調,上完第一課,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覺。因為班組要求高,當時覺得壓力很大。」談到「入調」第一課,現任柳州車站運轉二車間黨總支書記謝永強印象深刻。

    一次,他和同事一起經車站編組場33道去東禁溜區取一列禁溜車,當時信號機雖然顯示白燈開放狀態,但他們還是發現了隱患。「道岔位置不對,趕快撤出股道!」調車長立即呼叫司機停車,及時消除了一起調車安全風險。

    「現在回頭看,當初那一課足夠深刻,讓我在日複一日的調車工作中始終心存敬畏,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他感慨道。

    在柳州車站黨委書記曠邕華看來,「入調」第一課最大的意義之一,是讓青年認識到「安全生產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崗位行動。鐵路車輛載重以噸為單位,人在設備面前是很脆弱的,上好安全第一課尤為重要」。

    為此,柳州車站聚焦「入調」第一課下功夫,組織每一任調車長堅持做好新加入職工的歷史普及和思想教育工作,幫助青年奠定正確的人生觀、事業觀、安全觀。

    對違章違紀作業現象零容忍

    「調車工作猶如在刀尖上跳舞,在虎口裡拔牙。」在甲班三調第七任調車長王忠強1990年的日記本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調車工作之難可見一斑。

    柳州南編組站於1965年建成投入使用,為區域性特等編組站,是湘桂、焦柳、黔桂這3條鐵路幹線的樞紐,也是西岸陸海新通道的關鍵節點,主要辦理貨運列車到達、解體、編組、出發任務,每天編組列車超過1.3萬輛,被譽為廣西鐵路運輸的「心臟」。

    若血脈不通,心臟何以搏動?作為暢通運輸的車輛「編織者」,甲班三調保持著平均每班編組18列、作業近百鉤、調動車輛1600餘輛的高光成績。

    「正常編組一趟車需要30分鐘左右,我們只需要25分鐘。一個班下來,能多編組足足3趟列車。」劉斌清笑著道出背後秘訣,「那就是傳承貫徹‘嚴格管理、細心作業、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班組精神,這也是我們的優良家風。」

    調車長的「嚴」,班組成員張藝霖在上班第一天便感受到了。當時的他按照原作業習慣,在巡視檢查車輛連掛狀態時抄了近路。這本不違規,但劉斌清發現後卻嚴厲批評了他一頓,「你少走幾百米,安全風險就會多幾分。萬一出了事,這份責任我們誰都擔不起」。

    自那以後,張藝霖老老實實將崗位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里,甚至還會自我加碼——多跑一下、多練一下、多看一下。

    在張藝霖眼裡,調車長劉斌清不僅工作嚴格,嗓門還格外響亮——後來他才知道,調車作業十分繁忙,無論天晴下雨、寒冬酷暑,一個班12個小時連軸轉,尤其是下半夜,擔心大夥精神狀態不佳,劉斌清便時不時用嗓子大聲吆喝,讓大家更集中注意力。

    循著時間的坐標軸往回看,甲班三調傳承優良家風保運輸安全的例子不計其數。2013年9月17日淩晨,當時的班組成員、製動員周怡和在東禁溜線取一組機保車。可細心的周怡和發現道岔開通位置通向土擋,沒開通調40信號機。他立即通知司機停車,防止了一起擠岔掉道事故。正是因為班組多年來對違章違紀作業現象的零容忍,才成就了兩萬餘天的安全天數。

    如今,「嚴格管理、細心作業、勤學苦練、精益求精」這16個字掛在調車樓牆上,每天甲班三調的組員上下班都會從這句標語下經過。他們已經養成習慣,經過一次,默念一遍,班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組員的心中。

    人才小高地這樣鍛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如今,甲班三調的安全接力棒傳到了平均年齡28歲的5名年青人手中,其中有4名為95後。其他單位的同事也曾投來好奇的眼光說:「他們這麼年輕,能幹好嗎?」

    數本厚厚的筆記本對這些質疑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原來,為了提高班組成員的業務水平,每次開工前,調車長都會組織「班前一問」,內容包羅萬象,涵蓋「技規」「行規」「國鐵調車作業標準」等各類知識。

    答不上來怎麼辦?那就抄!背錯一條規章抄3遍,是甲班三調延續下來的傳統節目。胡利峰至今仍清晰記得,「技規」的第288條規章足有400餘字,他抄了3頁紙,將規章內容背得滾瓜爛熟。

    光抄也不是辦法,班組成員一商量,自2021年起推出「末位主講」課堂,安排在單位組織的月度考試中排名墊底的職工上台做主講人,為班組講解業務難點。

    「要想當好主講人,首先自己要把業務知識吃透。這種方式能保證學習入腦入心,避免業務學習流於形式。」劉斌清總結道。就這樣,大夥的筆記本越寫越薄,印在腦海的知識點積蓄量變,在工作實踐中實現質變飛躍。

    在這種互相鞭策、共同進步的氛圍下,甲班三調業務技能水平常年在單位中名列前茅。這些年來,柳州車站黨委還以甲班三調品牌為示範引領,組織職工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氛圍,將「甲班三調」打造成鐵路車務系統的人才搖籃。

    數據顯示,甲班三調成立以來,先後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等榮譽100多個;歷經20任調車長,輪換了231名職工,培育出一批批領導幹部、業務骨幹,是車站當之無愧的人才小高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通訊員 戴佩芸 張海鑫 李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2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