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業24條發佈!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化解結構性矛盾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如何更好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9月25日傍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意見》)正式對外發佈。
《意見》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等方面,推出了24條具體政策。旨在經過努力,使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係和諧的局面逐步形成。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意見》把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各項就業政策進行了綜合集成,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業協同性 發揮國有企業就業引領作用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就業問題備受社會各方關注,此次出台的《意見》既著眼宏觀,又落地微觀,既有全體性的普惠性舉措,也有針對重點群體的專項舉措。
《意見》第一條舉措便明確提出,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意見》第二條則是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業協同性。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開展先進製造業集群,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業協同性」是首經貿勞動經濟系副主任徐鳳輝印象較為深刻的一條措施,他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現代化產業體系既是經濟穩定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前提。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脫實向虛」趨勢愈演愈烈,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糾正,包括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支撐實體經濟,從而帶動先進製造業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佈局未來產業發展等,發揮現代產業體系對就業的協同性,充分體現了實體經濟對帶動就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招聘主體上,《意見》提出,發揮國有企業就業引領作用,綜合運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社會保障等政策,引導各類主體更好履行穩崗擴崗社會責任。
在職業技能培訓上,在拓展技能人才發展通道方面,在保障平等就業權利方面,在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方面,意見也有明確的說明。
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 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對重點群體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政策。
比如,針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群體,《意見》提出,要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促進市場化就業,完善薪金待遇、職稱評聘、培訓升學等政策,開發更多有利於發揮所學專長的就業崗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到位於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意見》甚至前伸至教育階段,明確提出,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根據社會需要、產業需求、職業開發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
對此,李長安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政策提到,要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這是一大創新,現在大學生的就業難主要是結構性的就業難,很大原因是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結構不符,目前,市場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進一步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不僅能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能更好得到滿足,結構性就業矛盾有望緩解。
又如,針對農民工就業,《意見》稱要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實施以工代賑,加快形成雙向流動、互融互通的統籌城鄉就業格局。
徐鳳輝認為,從現有國情來看,縣域經濟依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基礎。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不僅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戰略需要,也是提高中國勞動力市場韌性的政策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農村賸餘勞動力職住分離對家庭和諧、子女教育和贍養模式產生了衝擊,拓寬縣域內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也是就業支持體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徐鳳輝表示,後續可能出台的相關舉措可能包括:產業政策下沉至縣域經濟;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趨勢進一步增強;農村賸餘勞動力是規模性失業的重點監測人群,可建立農民工就業與失業動態評估體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提到,要優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保障制度,其中特別提到「提升創業質量」,「這一提法也比較創新,近年來,我國創新活動發展迅速,但創業質量不高的問題非常突出。具體表現為創業企業壽命較短,創業企業層次較低,大學生創業比例較低等,要提高創業質量,正是要從這些方面下手,不斷提高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李長安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